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摄影之乡,这里拥有全国第一家摄影博物馆,这里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已经超过了上海市,这里有5万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各大摄影展示中亮相……
这就是丽水市,一个摄影界声名远播的地方。
11月28日至12月2日,第13届国际摄影艺术展正在这块摄影沃土上如火如荼地举行着。
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丽水还是一片摄影荒漠,丽水摄影与国内外影展、影赛基本不沾边。30年时间,摄影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燃烧了这片土地,丽水摄影得到了集体认同,被人们称为全国罕见的“丽水摄影现象”。
一个“闪光影会”带出一方摄影群体
有时,连拎菜篮的大妈,都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拍这里的景致最好
说起丽水摄影,现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吴品禾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77年,当时还在丽水照相馆工作的吴品禾到温州参加全省照相行业人像交流会,丽水地区送上的人像作品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人像艺术是高雅的东西,山沟沟里的人搞不出名堂,是很正常的。”一位参会者的无心言语刺激了吴品禾。
“我就不相信我们丽水搞不好摄影!”回来后的吴品禾埋头搞起了人像艺术。第二年,吴品禾的人像摄影在全省照相行业人像交流会上一炮打响。
有了这样一次经历,吴品禾心里滋生出了信心。1979年4月,吴品禾与初小青等8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起丽水的第一个摄影组织——“闪光影会”,这批影会成员后来被人们称为丽水摄影的“八大金刚”。
在“闪光影会”成立的同一年,同样是一批年轻的摄影家在北京成立了“四月影会”;几乎同时,另一群年轻的摄影家在陕西也组成了一个摄影团体,这个后来被人称为“陕西摄影群体”的组织还发起了“西北风”纪实摄影运动……
如今,“四月影会”、“陕西摄影群体”等当年的摄影组织中的骨干一个个成为了中国摄影界的翘楚,造就了一批“个体”摄影家的辉煌,但没有一个组织能像“闪光影会”一样带出一个摄影地方群体来。
“1981年我上庐山参加全国一个高档次的摄影交流活动,到那里后,我偷偷把带来的相机塞进了床底。因为我用的是100元的海鸥相机,而其他人的都是动辄上万元的高级设备,”吴品禾回忆说,当时的他有一种自卑感。
但当进行作品展示时,有人居然跑来问他“你的照片是用啥相机拍的?”当得知这些照片都出自最普通的海鸥相机时,与会的同仁都露出了赞赏的目光。会议结束时,每个成员在庐山创作的作品被择优展出,吴品禾的作品排在了第一位。
这让吴品禾的自卑感一扫而光,对摄影的自信心更强了,兴趣也更浓了。
从庐山回来,在他的牵头下,“闪光影会”于1981年尝试性地举办了第一期摄影培训班,每人1元的报名费,没想到喜爱摄影的人还真不少,一下子有240人报名,原定的教室还容纳不下。
那次培训,使丽水摄影从个别人的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首批学员也成为后来丽水摄影的中坚力量,这个培训班,被人戏称为丽水摄影的“黄埔军校”。
1999年后,丽水摄影还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摄影这种民间自发行为开始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和重视,政府开始办节办展办馆办刊办班,主动哺育这门艺术。
发展到现在,丽水已呈现出了“全民摄影”的趋势。
在丽水市电业局,有一整层楼的展厅展示职工的摄影文化作品,工会副主席吕志平告诉记者,丽水电力系统现有几百人的一支摄影队伍,他们把镜头对准自己身边的人,电力抢修、工地施工、高空作业……都是他们记录拍摄的素材。
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还有一个“焦点俱乐部”,这个俱乐部里出了11个国家级的摄影家,还有一位成员获得过中国摄影艺术成就的最高奖“金像奖”。
丽水的摄影组织可谓无处不在,丽水大中专摄影联合会、丽水市运管稽征系统交运之光俱乐部、丽水运输公司摄影组织、实验学校摄影小组、大洋路学校摄影小组、老年大学摄影班……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丽水人对摄影有着火一样的热情。
摄影节期间,有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采风时发现,身边一个8岁的丽水小孩,手中的相机居然比他的还要专业,他不禁感叹:“这里的摄影不可能不红啊。”对此,来丽水创作的摄影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有时连大街上拎着菜篮的大妈都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拍这里的景致最好。
[NextPage]
一张照片改变一方热土
一幅摄影作品,让种在深山里的萝卜走出高山,身价翻了2倍。
在丽水采访的日子里,我们不止一次听到一个萝卜“出山”的故事。
那是1995年,松阳摄影家毛进军在丽水松阳的四都乡拍摄风景时迷了路,正好碰见一队妇女大汗淋漓地挑着新鲜的高山萝卜下山,就即兴创作了一幅题为《出山》的作品。
后来,这张照片获得了浙江省的一次摄影比赛大奖。种在松阳深山里的萝卜也开始随之走俏,当时4毛钱一斤的收购价一下子翻了2倍,并逐年递增。
认识到摄影的力量后,2000年,当地举办了一个以萝卜为拍摄题材的“四都风情摄影比赛”。2007年,四都乡还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寨头摄影休闲园,开园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
丽水山地陡峻,水系纵横,这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虽然很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却使丽水因此躲过了人类过度开发的命运,秀丽的风光被保留下来,拥有了丰富的自然之美。
对于丽水摄影而言,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富矿。丽水的摄影文化与旅游产业也因此“碰撞”激发出了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
因为一张照片,令人萌生前往此地一游的愿望;因为一处美妙的景色,催生了摄影家创作的灵感。这样的心灵体验,经常交错发生,让人分不清楚,究竟是风景成全了相片的诞生,还是相片让大家喜欢上风景。
“以前,我并不知道丽水,原本也不想来的,但我从一位朋友给我的摄影集中看到丽水的风光如此之美,所以,决定到丽水来看一看。”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几年前来丽水参加“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实战高端论坛”时,就是这样直言的。
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聚焦丽水,而丽水摄影文化又推动了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摄影景点与旅游热点的自然转换成了丽水发展道路中的一项双赢之举。
近几年,丽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旅游收入在丽水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10%以上。古堰画乡、瓯江帆影、畲乡风情……丽水现在已有25个国家和市级摄影创作基地。
原本藏在深闺的丽水,因为摄影而越来越多地被人所识。
把摄影融入生活中
摄影艺术自1839年法国达尔盖发明摄影术始,至今只有160多年历史。
在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照相机还是少数记者或照相馆的工具,而艺术摄影更是极少数人拥有的“特权”。
但这些年,摄影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种大众艺术。数码相机的诞生,拆除了原来的摄影准入高门槛。那个必须利用大光圈技术才能捕捉到近实远虚画面的年代,已经被轻按快门就能定格美妙瞬间的全民数码摄影时代所替代。
在这样的时代,丽水摄影凭什么高人一筹?
在带摄影队伍上有着一套的吴品禾认为,以前摄影上的色调分离合成等技术,现在有了数码摄影以后,电脑都可以解决了,现在的摄影主要是看摄影者的反应能力,贴近生活的程度,把情感融入生活中,要靠那些电脑搞不出来的东西取胜。
所以,丽水摄影虽然频频获奖,但丽水人搞摄影完全是出自爱好,并不是冲着得奖而去。这也就给丽水摄影增添了一份自然和淳朴,减少了一份功利与矫情。丽水人搞摄影,不是比谁跑的远,比谁投入大,比谁设备好,而是比谁拍得有新意。
摄影已深深地融入丽水人的生活之中。在丽水摄影的新生代里,一位业余拍了4年“鸟”的摄影爱好者陈黎民,已经能够看懂鸟的眼神,至今已拍过250多种鸟,还自己总结了“清”、“神态”、“情绪”、“意境”4种拍鸟的境界,他拍摄的初衷和意义更多地在于科普研究和成果积累,没有为了“获奖”的功利目的。
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的不少病房里,还挂有医院职工拍摄的摄影作品,他们用镜头解读社会、人文、自然的同时,也品味了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甚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摄影中体会的对自然、生命的关爱,转入了对病人的人文关爱中。
摄影爱好者叶高兴、郑忠民等人把镜头对准下山脱贫、危房改造等农村变革,用最朴实的手法记录下时代变迁。这些影像资料或许会缺乏审美价值,但一定是珍贵和厚重的。
在全民摄影的浪潮里,很多丽水人还把摄影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着。摄影爱好者叶建波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晚都会在户外选景拍摄,这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用处。
丽水摄影正作为一种群众文化现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建立不到5年的“丽水摄影网”,注册会员已有近万人。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