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2009年11月24日17时48分拍摄地点:三亚相机:SONYDSC-H000
光圈:F4.5速度:1/125s ISO:400
摄影界提起陈长芬,一幅幅精彩绝伦的长城风光作品就会呈现在眼前,透过他的镜头,人们熟悉的环境竟变得如此陌生,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独到的眼光。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他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华人,拥有“世界十大摄影名人”等重量级光环。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在海南创作的日子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犹如一个初迷摄影的发烧友。在松涛水库的快艇上,在洋浦港湾的口岸边,在热带雨林的鸟巢中,在万泉河畔的小桥旁_一位身材不高却匀称精干的摄影师时而登高远眺,时而席地而卧,为了追求一个瞬间,他竟能等候个把小时,蹲在拍摄点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我第一次接待长芬老师是在海南建省初期的1989年,那一年他荣获了“世界十大摄影名人”称号,处于摄影成就的巅峰,次年,我又赴京参加了他30幅巨幅风光作品展的开幕式,这次展览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巨幅图片展。在京期间,我与本省摄影师吴文生应邀去他府上做客,观赏了当年的摄影新作。
时隔20年后,我在海南与长芬老师重逢。从22日中午机场迎接到26日送别,三天半朝夕相处,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保持在他身上的那股旺盛的创作激情,还是那么敬业,还是那么不知疲倦。
长芬老师这次在海南创作期间,叫醒服务时间总是清晨五点半,而入寝时间则是深夜十二点以后。
24日早餐前,我们装好行李,急急忙忙用餐后直奔南山,陪同前往的陈远明劝陈老闭目养神,但沿途的生态环境却让他难以合眼,他说:“一别十多年,没想到海南变化这么大,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实在让人留连忘返”。
一路上,他不时下车拍摄风光及小品。一个半小时路竟走了四个多小时,车子进入南山已经快下午两点,他顾不上吃饭端着像机四处找角度,匆匆吃了两口饭,也不午休就跑去现场采点,一口气爬遍了南山度假村所有屋顶,最后找到了拍摄观音的最佳拍摄点。
晚饭时分,跟长芬老师同一系统的民航三亚航管站的朋友请他“回家”小聚,车子行驶至大东海休闲广场,长芬老师又燃起了创作激情,登上热气球俯拍广场的游乐活动,下了热气球,车子刚驶出半里地,他又叫车停下,步行沿着大东海边一拍又是个把小时。原定6点的用餐时间被推迟至8点30分,用餐中他还不时放下筷子拍照,一顿饭吃下来又是两个小时。[NextPage]
返南山途中,恰逢渔民收网分享劳动成果,长芬老师又一次叫司机停车,跳下车子,一头扎进人群中,11点多了,他还没有收工意思。这时,报社值班主任又一次拨通了我的手机,催我尽快传稿。但我实在不想打搅长芬老师,更不想扫他的兴,但考虑编辑部的发稿、截稿流程,又不得不去催促他收镜。回程路上,长芬老师幽默地对我说:“咱们搞摄影的人还不如农民,农民还知道天亮出工日落回,可我们从来都是迎来太阳送走月亮”。回到驻地,我让忙碌了一天的长芬老师先洗一把脸再发稿,但他还是那句名言:“不要脸了,先发稿要紧”。长芬老师入寝时,时针已指向凌晨1点半。第二天,他的作品《不夜三亚》刊登在海南日报显著位置。
25日上午,我们原计划转场博鳌,但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们改变行程前往亚龙湾热带雨林拍摄。雨林里犹如一个天然大氧吧,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色尖顶木屋,远眺是碧蓝的亚龙湾。置身其间,长芬老师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拨通外地朋友的电话:“我去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地方,还没看到如此美得像天堂一样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来这里看看。我也要带家人到这里度假!”举起手中相机,他又开始了忘我的拍摄。原定一个小时的拍摄被延长到5个小时。离开时,他颇为不舍地告诉我:“我打算在这里长年包一套房,把我的工作室搬上山”。
短短三天半的拍摄时间里,长芬老师不知疲倦地摁动快门捕捉海南美景,一口气拍下了千余幅照片。在他拍摄的题材中,不单单是风光,他更关注着人生,关注着百姓,摄影风格和表现手段不断探索和创新,体现出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长芬老师已离开海南数日,但他在晨雾里、夜幕中创作的身影,他在车厢里谈笑风生、幽默风趣的姿态,仍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