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个镜头,10多台相机,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出门拍照没有合适的相机和镜头发愁的时候,他已经在为出门拍照选什么相机和镜头烦恼。
在西溪街道铁佛寺社区就有这样一位“镜头之王”——86岁的陈熙润大伯。
他收藏的最老相机镜头 出厂日期是1850年
平时大家形容一个人特别喜欢某样东西,都会说这个人是发烧友,而陈大伯恐怕算是“发烧友中的发烧友”了,他最早从15岁开始就接触摄影,至今已有71年了。
他现在的这些摄影装备,放在专门的几个大防潮箱里,还用专门的仪器遥控测量箱内的温度和湿度,用硅胶作为干燥剂。如果有人要参观他的这些装备,他第一句话就是,“你要提前跟我预约一下,东西太多,摆出来要好一会儿。”
我到陈大伯他家的时候,他还在床上整理相机和镜头,摆得整整齐齐。陈大伯思维清晰,身体也很好。他跟我摆摆手,“没什么准备,只弄出来一半不到。”
摆放出来的相机有新有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机和最新的索尼微单相机放在一起,一点也不突兀。镜头有长有短,数量最多的是日本产和德国产的,最老的一个镜头,出厂日期要追溯到1850年。
陈大伯是上海人,他说喜欢摄影也是受到家里人的一些影响。他的爷爷就喜欢到处留影,他的大哥也算是个摄影爱好者。在他15岁的时候,第一次在上海的二手商店里接触到了一些杂牌照相机。
“那个时候就是喜欢,花了几块钱买的,给小伙伴们拍照,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大家喜欢拍人像,感觉就是到此一游这样的留影,很时髦。”
50年代初,陈大伯自学了电子技术、无线电、物理和化学知识,后来在夜校里给人上补习班。“上补习班的人里有个照相馆老板,跟我关系很好,我们就说好,白天我在他照相馆的暗房里学习,洗照片的药水和胶卷我自己买,这样我算是正式接触到了这一领域。暗房听起来很高级,其实我已经搞了五六十年了,现在家里还有一个自制的暗房。”
不收徒弟不开讲座 很多邻居还不知道他这么牛
后来,陈大伯进入当时轻工部下属的一家研究所,辗转南京、北京、西安、杭州,一直把摄影当作一项业余爱好。真正把摄影“玩大”,是在北京的时候。
陈大伯那会儿经常去北京东安市场淘二手器材,一眼就相中了一款小巧的镜头,这款镜头就是现在被某些网友戏称为“镜王之王”的kino plasmat电影镜头,德国生产,陈大伯花了60块钱买入,相当于他半个多月的工资。
现在,这个镜头被他用好几层塑料纸包着,专门放在一个小盒里,还做了镜头卡口。“后来我在网上看到,香港一家寄卖商店有卖这个镜头,10万块钱以上。”
到杭州后,陈大伯在研究所工作到退休,此后时间更充裕了,他收藏的镜头和相机也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批量”淘镜头。
“我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澳大利亚,退休后我也偶尔会去住一段时间,没事就到处转转,结果发现了淘镜头的二手商店。那些商店有个规律,三个月卖不出的东西就降一次价,我就等着降到最低的时候。比如说,有一款镜头原价400多澳元,后来一直降到了100澳元,我就买了,一共买了十几个带回国。”
现在,陈大伯收藏的相机镜头超过60个,不少都被他改装过,可以装在最新的索尼微单上使用,有年份的镜头配上最新最潮的微单相机,回头率也是蛮高的。
不过他说,80岁以后,他出去拍照次数也渐渐少了,只在每年西湖边的花展会去露露面,更多时候窝在家里看看摄影杂志。“什么《数码摄影》《摄影之友》《咔啪》……每个月订杂志都要花200多块。”
陈大伯说,很多邻居还不知道他收集了这么多镜头和相机,他不收徒弟、不开讲座,只有深入到这个圈子里的人,才知道他的“土豪”之处。
“家里人不光支持,儿子、女儿、孙子也都很喜欢摄影,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今年9月份,宾得(日本一家单反相机厂商)生产的那款全画幅相机开卖。我很多镜头都是为宾得相机准备的,已经等了好多年了……”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