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6月5日至7日,主题为“新技术 新观念新影像”2009新闻摄影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办。这次论坛是中国新闻摄影在共和国60华诞之年的一次盛会。在论坛中云集国内数届“荷赛”评委及获奖者,历届“华赛”评委及国内新闻摄影界老、中、青三代领军摄影师们讲述世界新闻摄影的发展,了解国内新闻摄影的现状,剖析经典照片,领悟新闻摄影的真谛。(北京青年报)
蒋铎:新闻摄影记者应“影不惊人死不休”
前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著名图片编辑曾璜,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摄影教研室主任盛希贵,作为当日上午论坛主讲嘉宾畅谈新闻摄影与媒体发展。
“倒退”是新趋势
据介绍,去年3张拍摄于1875年的圆明园老照片,以95.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成交,此价格创造了中国国内影像拍卖的最高记录。曾璜认为新闻摄影可大致分为时效性和纪实性两种,当随着年龄的增长摄影师将逐步趋向于纪实摄影,而收藏纪实摄影是一项创造力的艺术活动,将是今后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行业经济萧条,反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却悄然提升。
如李振盛所拍胸前挂满毛主席像章的《虔诚者》、侯波的《毛主席在北戴河》、翁乃强《回放》中毛主席站在如同巨轮的天安门城楼向欢呼的红卫兵挥舞帽子以及解海龙那幅作为“希望工程”象征的《大眼睛》,都是可以在中国摄影史册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传世作品。而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地重新复建的北京正阳桥五牌楼,也是按照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进行的。这些更可以说明纪实摄影的“高价值”。
新闻图片开始“说谎”
蒋铎补充新闻摄影起点不只是为了高金钱回报而去按动快门的,它里面有一种责任。在一个全新的摄影时代——数码时代,摄影记者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数码时代凸出了摄影的时效性,但同时使摄影记者失去了敬畏之心,新闻的思考开始淡化,在70年代他们作为摄影记者奔赴一线采访时,对于新闻现场拍照可算是慎之又慎,绝不会出现轻率盲目的捕捉画面。
新时代同时也衍生了草根摄影记者的出现,对于许多突发事件新闻专业摄影记者是无法预见的,但由于媒体的需求从而为非专业摄影记者提供了温床。这也造成近年来假照片的孳生,《周老虎》《第一爆》《藏羚羊》《飞鸽》等等,都是利用数码时代移花接木“制造”出来的新闻照片,在现在“草根”盛行,假照“横行”的背景下,专业摄影记者的优势何在呢?蒋铎强调在这个时候更要凸出摄影的专业性,凸显视觉冲击力,应做到“影不惊人,死不休。”
新闻传媒更需要美德
盛希贵作为当日上午“新闻摄影高峰论坛”最后的演讲者更是痛斥当今新闻界“乱象”。他呼吁新闻传媒需要注意自身“美德”,应该把摄影的重点倾向于读者。现在有些拍摄题材细碎化,有些纯粹是个人爱好,网络及都市报更是出现低俗风,盛希贵认为突显猎奇新闻是违背新闻本质的。编辑不能为蝇头小利而让新闻低俗化发展,新闻更应该真实、积极,大可教化于人,小可带动思维。他希望在新闻创新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坚守。
此次“峰会”6月5日至6月7日为期三天,众多新闻界知名人士悉数出席,共讨新闻摄影与媒体发展问题,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新闻摄影历程,展望中国新闻摄影未来趋势。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