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丹虹
上海大厦从5月27日起,连续主办六个系列摄影展,参展的专业摄影师有的在上海,甚至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有的在摄影界已经为更多人重视,他们是:陆元敏、顾铮、王耀东、蒋振雄、颜炳新、林宇定、潘育川、马康、阚葭、王南翼、肖可霄、许铮,还有艺术家方艺。这些展览的主题,分别是:《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外滩》、《人—苏州河》、《桥—苏州河》、《船—苏州河》等。
在东方明珠建造以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上海生产的包袋、日用器皿上经常见到这幅图景;在上海人(本土上海人、新上海人)和外来游客的心中留下了他们自己切身的感受和记忆。外白渡桥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07年,她见证了上海百多年来的历史和人文的沧桑变化。年初,外白渡桥历经一年的修缮回归和重新通车,又一次给了上海人怀旧的绝佳机会。
上海大厦邀请了这些优秀摄影师,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在有着得天独厚的临江景观,能看见最美丽风景的餐厅(Belle Vue 的法文意思是“美丽的风景”)。观者临窗而坐,窗外就是气势磅礴的外白渡桥,将浦江景色和陆家嘴金融中心的远景尽收眼底;向西面望去,苏州河上依次排列的吴淞路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层层叠叠。这里占据了外滩优势,透窗而望享有“情人桥”的美誉的外白渡桥,映衬着满目30年代老上海的情怀,缠绵而怀旧。这些艺术家的人文摄影作品在上海大厦展示,实在是锦上添花,因为上海大厦有着75年的历史,和外白渡桥犹如姐妹般共同承担着上海地标的称谓,成为上海人文文化的坐标原点。
上海的文化之所以被称做“海派文化”,是因为上海人擅长于接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东西合壁、新旧交融”的上海人文文化。从上海的建筑上也同样能找到应证。人类普遍的意识是把自己的情感和记忆,依托于一个长久的物件,大多数是标准性建筑,记录这些视觉形象,成为艺术作品,流传于后世。艺术家的情感,无疑代表了大多数上海人,不管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各个时期的新上海人,还是各个时代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侨民,包括海外归来的不同年龄的上海人:他们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在以外白渡桥为代表的外滩、苏州河、黄浦江,因为,上海经济的繁荣,本来就是由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长期劳动奉献、严谨务实地工作而创造的;上海的文化,就是由他们亲手写就的。
今天,因为外白渡桥的回归,让更多人流连于历经沧桑的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相映成辉,构成一幅引人遐想的美丽画卷。是阳刚的,也是妩媚的;是平民化的,也富含贵族气息。因为,她们是低调的、扎实的、有内涵的、有力量的。当我们一边浸泡在透射的温暖阳光中,一边细口品鉴香茗和法式甜品,在我们的内心深层,涌起浓浓的上海情怀——因为,回归的不仅仅是桥,还有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
2009年5月8日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