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时光之箭”雕刻记忆蹿红网络

2009-05-13 11:33:47来源:晨报    作者: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从兴奋地数蛋糕上的生日蜡烛少一根都不许,到不得不买数字的蜡烛插在蛋糕上,再到也许连生日都不再去过,才会去感叹原来自己真的是长大了。翻看儿时的照片,猛然间发现自己的面孔多了岁月的沧桑,周围的一切也许现在早已变迁,唯有眼眸中映出的些许神情是不变的。究竟是我们雕刻了时光,还是时光雕刻了我们?也许Goldberg一家人可以给你答案。

    光阴如梭,人们却常常回首过往。 

    因为那些发生在人生中的故事,不论是美好还是悲伤,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一部分。懂得怀念和接受过去,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敬。于是就有那么一群执着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拍摄照片的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人生开启一架“时光机”,用“它们”来穿梭光阴,雕刻记忆。
  
    来自阿根廷的Goldberg一家在每年的6月17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安排:全家每个人按照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姿势照一张照片,就这样从1976年坚持到现在。照片记录下Diego和妻子Susy一起组成家庭,3个孩子陆续出生,慢慢长大,长子Nicolas结婚这些发生在30多年间的关于家庭成员的每一个变化。岁月的痕迹慢慢爬上了夫妻俩的眼角和发梢,童稚慢慢从孩子们的面庞上消失,不变的唯有一家人在一起的那种幸福与美好。于是,我们看到了被命名为《TheArrowOfTime》(时光之箭)的诞生。
  
    摄影师射出了“时光之箭”
  
    记者通过邮件采访到了奔波在世界各地的DiegoGoldberg,他是照片里的“丈夫”和“父亲”,也是这系列作品的创作者——一个拥有辉煌经历的摄影师。从1974年开始了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后,他担任过美国前总统里根等政要的个人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涵盖国际局势、科学研究、考古灾害的各类领域并在《时代》、《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发布,他出版个人影集无数并获得专业奖项的肯定。然而,Diego却表示,《时光之箭》是他毕生最满意的作品。而促使他有这个计划的起因是他的母亲希望能得到一张他和妻子的肖像照,于是从那年之后,他就决定每年都用同样的肖像照片来记录下家庭成员们的变化。
  
    当记者问Diego如何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在每年的6月17日聚集一家人,他表示这是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把这一年一次的拍摄当成最重要的大事来看待。记得有一年,他的两个孩子尽管有要事在身,还是在当天从美国赶了回来,这是家人们的默契和约定。Diego同时告诉记者,他已结婚的长子Nicolas也是一名摄影师,Nicolas的妻子将出现在今年的照片中,并且儿子将传统坚持下去,希望《时光之箭》能穿过尽可能长的光阴。
  
    粉丝发明升级版“记忆册”
  
    从《时光之箭》诞生以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争相热传,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Diego说常有人告诉他也决定用这样的方式来为家庭留下纪念,不过有更多人十分后悔自己已经错过了可以拍摄过去照片的时间,此时他总鼓励大家,只要想做,永远不可能来不及。于是,有许多新的方式被人们构想出来,效果也许一点也不比《时光之箭》差。
  
    一组对比照片相同的场景、打扮和人们的神态,你会发现除了岁月,也许真的什么都未曾改变,童年的美好一直就在心底。而另一组照片中的那些脸也许会有些别扭,事实上这都是由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拼合而成的,当成长地对比这样赤裸地摆在人们面前,你看到了一些地方的改变,可也会知道有些东西是一直没有变过的。
  
    记者觉得,无论现在的你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面对怎样的生活,只要你能坚信这些真实的存在,就永远可以勇敢地缅怀过去,面对人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