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布列松是怎样摄影的

2009-04-25 10:35:19来源:人民摄影报    作者:

   

  1958年6月中旬,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迪埃-布列松来到中国大陆。中国摄影家学会发布的消息称,布列松此次来华是进行“摄影访问”,目的是拍摄一本“十年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画集。
 
  朋友来了有好酒。6月26日,中国摄影学会主席、副主席等负责人接见布列松,并按照中国人的礼节设宴招待了他。

  布列松与中国的关系可回溯至1949年。那一年,他受美国《生活》杂志的委托,曾来中国拍照近一年。当时正值中国处在历史的转变关头,他拍了许多照片,一部分发表在《生活》画报上,回国后于1954年出版一本《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大型摄影集。

  1958年6月20日,按照接待方中国摄影学会安排,布列松前往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拍照。那一天,布列松的拍照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钟头,但还是给陪同者、同为摄影家的陈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陈勃回忆道:

  布列松可称得上是个“机枪射手”。在工地上,他几乎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而且每个画面要拍很多张。在那天不到四个钟头的时间里,他用去七个135黑白胶卷,和不到一个135彩色胶卷。

  1956年11月号《摄影业务》刊物曾经介绍,布列松曾说过“为了选出一张,就需要丢掉几十张”这样的话,此刻,在陈勃眼中得到验证。

  布列松为什么要拍这么多照片呢?

  在陈勃看来,除了布列松有“多照”的习惯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对他的鼓舞。陈勃举例说,布列松一进入工地,就贪婪地拍,他说:“我好像看到金字塔!真了不起!”

  还有一件事情对陈勃震动很大。布列松在工地拍照时,不仅没有任何“摆布”,不想让被摄者发觉,甚至在被人发觉时宁可不照。例如,在工地上的一个帐篷外,有个解放军战士抱了一捆黄瓜给战友们当水果吃,战士们在帐篷下面伸手向外接黄瓜。布列松看到以后,“像猫抓耗子一样”跑了过去,这时抱黄瓜的战士看到有人要为他拍照,就对着镜头笑了一笑。布列松立刻收起相机,摇头表示遗憾。

  布列松对随行者说:“有许多事情是不容许你考虑第二次的,必须看到就抓。”

  为此,布列松还专门把自己的两台莱卡M3做了伪装,在机身上涂了黑漆。他说,这样可以减少目标,不至于被人注意。他又打比方说,摄影和钓鱼一样,为了钓住鱼,首先就不能把鱼惊走。

  当天,在陈勃眼中,布列松的工作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拍特写多,拍大场面少。有人告诉布列松,如果早几天来,人多场面大,那才好呢!对此,他却不以为然,说:“即使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也可以在我的照片上拍下很多的人。”他比喻说:“大场面好比一锅米饭,特写好比菜———各式各样很有味道的菜。如果只有饭而没有菜,那就不好了。”布列松透露,他那时候在苏联时,看了全苏40周年摄影展,并且和许多摄影家谈过话,他批评苏联影展“饭多了”,而“有滋味的菜少了”。这些摄影家同意他的看法。

  另外,布列松注意选择照片背景,这也被陈勃看在眼里。

  如果主体是劳动者,布列松就要选择足以表现工地的背景;如果主体是件物体,他就选择劳动者为背景。大坝护坡中间的一块木板上放着几只破手套、一把剪刀和一团线,而一旁并没有人。布列松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并不是只拍这几件静物,而是自上而下俯摄,护坡下面有许多人正在工作。

  在大坝顶上有一串串挑筐,布列松在拍摄这个镜头时也是选择了俯摄,把远处的劳动者作为背景。他看到修理破筐的地方堆得像山一样,就跑过去拍照,但他选择了大坝作为背景。他把两只手向两方一伸,说这边(北边)就是“照片”,这边(南边)就不是照片,因为这边(北边)有大坝,大坝是一座山,筐子又是一座山,一张照片上拍下了两座山。

    (编辑:黄云)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