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盛是当今中国重要的摄影师,是用眼睛和相机直击文革的亲历者,本文将向您集中展示李振盛的“文革”摄影作品。
红色新闻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李振盛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才两年,当时25岁的他是摄影组最年轻的记者,任何比他资深的记者都可以将自己不喜欢的采访任务交给他,李振盛于是成为摄影组内最忙禄也是最多产的记者。
李振盛 摄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李振盛共累积了近十万张文革照片,其中的285张,就编撰在《红色新闻兵》(Red Color News Sodi-er)这本文革摄影集中,其中有领导干部游街挨批斗的场面、有知识分子因油印小报在刑场被枪决的镜头、有群众高举小红书表忠心的画面、有小孩子跳忠字舞唱忠字歌的场景……
回到40年前腥风血雨的红色中国,试图理解那荒诞不经的时代: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因为发型与毛泽东相似指为“政治野心家”,惨遭批斗及被剃阴阳头;向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上书表明自己父亲欧阳钦(任该省委第一书记)不是反对毛主席的年轻人欧阳湘被批斗后从三楼被推下,还被控以自绝于人民的罪名。
一群和尚被迫集体举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什么佛经,尽放狗屁。”其后他们的庙就被捣毁了……照片中还有当时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挨批斗的画面,文革之后,任仲夷成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领航人。
李振盛的十万张文革底片目前保存在纽约汇丰银行的保险柜里,这十万张照片分两类,一类是当时当局允许在报上发表的“正面”照片,一类是包括枪决、游街、批斗等不允许发表的“负面”照片;上级领导曾要求交出“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负面照片的底片,但他不仅未交,还在家中地板一角挖了个洞保存起来。后来从黑龙江带到北京,他说感谢两地干燥的气候,底片都完好无损,《红色新闻兵》摄影集中的照片品质都很好。
李振盛 摄
李振盛保存了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那一段特别的经历,《红色新闻兵》摄影集的编辑普雷基(Robert Pledge)曾夸口他们“在编一本一百年、二百年以后还有人看的好书”,当时李振盛很不以为意;但出版该摄影集的英国费登(Pgaidon)出版社总裁看了照片后表示,他们要出版三百年、五百年后还有人看的书,而李振盛文革影集正是这样的书。
不少与会者在问答时段提出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年轻人可以从文革学到什么?他本人对中国走向民主的前景如何看待?李振盛说,他在世界各地演讲时,西服上都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他说自己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用「会说话的照片」向全人类讲述4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灾难,让人们汲取历史教训。
李振盛认为文革的教训是:历史悲剧不能重演。张爱萍将军曾为他的摄影集题词《让历史告诉未来》,他说这也是他的心声,“所有地球村的人都应记取这段历史、这个教训”,因为天灾无法阻止,人祸可以预防。
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中国历史珍照
北京的古玩市场潘家园是个惯常上演奇迹的地方,趁着夜黑风高到“鬼市”淘宝捡漏,三文不值两文买到了珍品或者甘愿为赝货一掷千金。1997年4月27日的潘家园,一个捡漏的故事正在发生。
那天,摄影师李振盛和夫人祖莹侠5点就起床往潘家园赶,顾不上吃早饭。电梯在早晨6点才开,为赶早市,住17楼的李振盛夫妇只好走楼梯下楼。头一天,李振盛听朋友说起潘家园有大量便宜老照片出售,便急着想去一探究竟。其时,李振盛刚从美国访问半年回京不久,开始关注自己拍摄的数万张“文革”照片在影像市场上的地位与价值,而让摄影作品走向市场,也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潘家园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李振盛在一个摊位看到上千张旧照片,其中大量的是参展、参赛及获奖照片,摊主要价3元一张。李振盛挑出一摊精品,228张,还价到150元。在另外一个摊位上,李振盛又花20元买了一组10张“刘少奇同志追悼会”照片。
为拯救而“淘宝”
有摊主告诉李振盛,还有更便宜的地方,照片论斤卖,4块钱1公斤。就这样,李振盛找到了潘家园附近的一处足球场大的露天废品收购站,女老板告诉他废照片要多少有多少。
五六个大编织袋,横七竖八躺在废品堆里,两个大纸箱里满满装着照片,地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照片,收破烂老板的孩子们在堆满照片的废品堆上蹦跳,用照片叠成纸飞机玩,李振盛被眼前的景象雷到了。
有些“宝贝”不能白白流失
李振盛打听得知,废照片是收破烂的小贩用平板车从东单拖来的,小贩的收购价是2角钱1公斤,卖给女老板是5角钱1公斤,潘家园的摊主来买照片是4元1公斤,不挑不选就按2元钱1公斤。李振盛最终以1.2元1公斤的特惠价,将女老板的废照片全部包圆买下,530多公斤,当时估算有数万张照片,用拖拉机才把它们运回了家。
经过对照片的粗略整理,李振盛发现其中有签名的名家名作有接近200幅,包括吴印咸、石少华、侯波、吕相友、王文澜、吴家林等人的作品。李振盛描述这批照片时说:“自1985年以来,凡是曾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国际大赛投送过作品的中国及外国摄影家,都被一网打尽,在‘废品’中,就有可能找到他们的参展、参赛、入选、获奖的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自新中国成立大典至1990年代初期,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准。”
一些10英寸的全国大展投稿照片的背面写着“已寄退稿费”,并附退稿地址,“这些本应退还的作品照样也扔进了垃圾堆。”李振盛说。
第二天,李振盛就与中国摄协的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但显然并不愉快。购入照片的第三天,李振盛就完成一篇万言长文《中国摄影家的悲哀》,讲述自己在潘家园买“废照片”的经历,点名批评了当时中国摄协的几位负责人。
“中国的摄影艺术在哭泣,中国摄影家的心在淌血!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摄影家的悲哀……”李振盛将此事投书媒体后,轰动一时。“废照片事件”成为香港回归前夕的全国媒体焦点新闻,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媒体进行了报道。
时隔10多年再看当年“废照片事件”,有影人提出,对于摄影协会不存收“过期作废”的照片可以理解,如果直接进入焚烧的垃圾场也好,但流散入垃圾堆或回收站,这样的确对作者和照片中的人物极其不尊重。
还有观点认为,“废照片事件”有些历史原因必须回溯,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要求“古人”必须怎样并不现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照片的价值认识非常简单,就是一种可以无数次随意复制的纸。那个时代对著作尊严整个社会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在当时对此种现象提出质疑,是非常进步和值得赞许的。但是,把照片当成废品卖掉是时代和体制的错误,并非某个责任人的失误,只能说没那个意识。
[NextPage]
关于李振盛
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社做记者20年,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1988年20幅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系列新闻照片大奖”。
地处北国的哈尔滨,每年国庆日已是初冬时节,少年儿童身穿毛衣高举毛泽东主席像参加1968年国庆游行。
1996年5月16日退休后应邀赴美访问讲学,出书办展游走世界。英国菲顿(PHAIDON)出版社以十余种文字出版《红色新闻兵》画册,2003年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美国多所大学相关专业选择《红色新闻兵》作为教材。2005年入选自1855年以来150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师行列,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出版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Li Zhensheng”词条。《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四年来已在30多个国家/城市展出,世界五大洲巡展尚需十余年。
1963年10月1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群众欢庆国庆14周年,远景是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年8月我刚到黑龙江日报社任摄影记者,这是我新闻生涯中第一次拍国庆节游行。
近年来,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读者文摘》,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德国《明星》周刊,香港《亚洲周刊》等国际主流媒体大量刊载并评论李振盛的文革历史照片;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挪威、卡达尔半岛等多个国家电视台对李振盛作电视专访。李振盛的摄影作品被国际著名博物馆和哈佛大学等名校图书馆收藏。
1966年10月1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个国庆节,小学生们扛着木制扎枪参加游行。
李振盛教授现在旅居纽约,主要从事访问讲学与学术研究,先后应邀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塔夫茨大学、丹佛大学、墨西哥大学等国际名校举办演讲会;还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大学、大连医大影像艺术学院等高校举办演讲会。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