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美术馆自2005年开始主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的国际性摄影双年展,其基本宗旨是: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前两届双年展分别以“城市·重视”和“左右视线”为主题,形成了一条从城市空间到时间坐标的重点关注轨迹,凸现了当代中国摄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现象的生成、分化与演进的全景格局。
在掀过了2008年沉重但又充满了不屈的奋斗精神的一页之后,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将在人们的翘首期待中如期来临。在2009年世界各国人民携手进行的发展与衰退、光明与阴影的斗争进程中,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坚毅精神与发展勇气将给人们带来精神生活中的暖意与新的活力;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春暖花开之后,摄影界同行的学术交流以及与社会公众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将会取得新的成果。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将于2009年5月 18日至7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举行。担任本届摄影双年展中国策展人的是李媚、李公明、蔡萌、阮义忠(台湾地区),国际部分的策展人是温迪·瓦曲丝 (美国)。
本届双年展的标题是“看真D.COM” (Sightings:Searching for the Truth) ,有关这个标题的字义阐述是:“看真D”来自于粤语中的常用词,意思是“看清楚一点”;“.COM”则无疑是最通用的网络语汇。在这一组合式标题的语义中既含有重要的地方语言粤语的元素,同时又明确地包含有以新媒介传播信息和影像的寓意。
策展人以该标题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希望表达的主要涵义是:第一,从“看真D”这一字义出发,强调源自摄影本体的“看”与“真”,以此重返摄影与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联系层面;第二,地方方言的鲜明元素无疑在主题思想中突出了本土摄影的语境、经验与问题,强调 “看”的摄影主体价值观念;第三,在“看”与“真”的前提下,展开以摄影对于社会现实的介入与表述,强调摄影对于社会与人生真问题的持久关注,力图从中呈现丰富的摄影社会学意义。第四,同时也包含着现实与虚拟的双重涵义。
本届摄影双年展的上述主题旨在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摄影发展的基本问题,关注在社会历史语境与当下状况的连结中摄影所承担的作用与功能,尤其是关注和打捞在这种连结中最有价值的摄影个案,同时把图像信息传播看作是实现摄影的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因此,本届双年展明确地具有摄影与人—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的思想特征:自觉地凸现摄影的政治历史与政治伦理的维度;坚持在与人生、社会、历史的真实维系中延伸和拓展摄影的当代语言和个性风格;把人的自由交流与社会记忆看作是摄影传播的基本理由—— 在这些方面,本届双年展将充分展开以作品展示与学术研讨为途径的思想与学术交流。
从作品品质与工艺而言,本届摄影双年展特别强调呈现原始照片以及传统工艺与材料的意义与价值。
如往届一样,本届双年展也是由“主题展”和“特展”两个部分组成;同时举行纪录片专题展映。
主题展
主题展部分共有五个单元,它们分别紧密地围绕着摄影本体的“看”与“真”的实现进程展现摄影的力量及其与生活的关系;在这种构思前提下,我们把国内部分与国外部分以主题的相近性作了区分,以便更清晰地呈现出中外艺术家的同质性与差异性:
第一单元 写真
该部分主要展出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力图展示出在摄影发展长河中的“拍摄”与“观看”的历史情境及其与普通人生活的历史联系。“写真”既是“照相”的同义语汇,同时具有对真实性的强调;而在某种涵义中更具有祛除遮蔽、袒裎实存的果敢与勇气。但是,它在社会生活的语境中又有家庭与个人影像的拍摄、保存与传承的涵义;“写真”是维系家庭和私人记忆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图像文献。具体分为:
一、《一个中国人的六十二年影像史》(由国内收藏家仝冰雪先生提供的民国时期老照片原作),这是一个中国人整整持续了62年的肖像。
二、《广东魅影》(由台湾收藏家秦风先生提供的老照片)专题,汇集了自清末至1949年的广东历史影像并加以系统性的整理。
三、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馆——艳芳照相馆,将在展览场地中复制艳芳照相馆的摄影厅,由该馆提供原设备,供观众现场拍照。同时展出艳芳照相馆的历史老照片和由南方都市报等相关部门及市民提供的广州市民老照片。
四、《活佛的眼睛——德木活佛的私人相册》是曾受清朝册封的德木活佛只是由于兴趣与爱好而拍摄和冲洗的家人、友人的照片,但这些照片中所充盈的人性直到今天仍可以给观者带来深刻的感受。
第二单元 感光
该部分突出的是摄影的感光—“曝光”的社会学意味,将带有记录性的摄影类型(纪实摄影)置于“感光”这个概念之中,以直面社会生活的真相。在体现出摄影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同时,以多元的姿态(比如疏离的、冷漠的、亲近的、平行的、批判的等等)来讲述社会问题和民生状况。因此,本单元主要是用摄影对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的纪录,并通过专门策划来组织展览。具体的专题主要有:
一、《家国叙事六十年》(系列)
1,《国家·六十年》由《人民画报》60年的每一期封面组成。
2,《我的家庭记忆》 (张甸)
3,《我的青少年时期》(王景春
4, 《赖汝强家庭档案》(赖汝强)
二、《布达拉的见证》(蓝志贵)
三、《汶川地震周年纪念》:这里既有汶川人在地震后自拍、自选的摄影作品 ,也有《网易》策展人选出的作品,同时还有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的流媒体作品。
四、《SARS背影——被遗忘的非典后遗症人群》(张立洁)
五、《流浪者·爱心家园》(日越)
六、《剪彩》(张凡彪)
七、《天安门广场·360°》(鲍乃庸)
八、《别墅人家》(赵利文)
九、《广州华南虎》(黎永泰)
十、《复制战争》(李洁军)
十一、《西单民主墙·1978》(李晓斌)
十二、《无题》(魏壁)
十三、《黄羊川计划》(周庆辉)
十四、广东美术馆藏李振盛捡回来的“废照片”
十五、《柬埔寨监狱影像专题:S-21监狱死囚档案》,这是一组死囚犯的档案照片,可能是摄影史上最特别的肖像作品。
[NextPage]
第三单元 显影
近年来,以现实社会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现象并逐渐浮显出来。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提出的“显影”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从类型特征上看,这种摄影正好是一种介于传统纪实摄影和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该部分的专题众多,主要有:
一、《北京饭店·1975》(吴印咸)
二、《桑拿浴》(李前进)
三、《权力空间+信仰空间》(渠岩)
四、《北京冲动》(缪晓春)
五、《广州中轴线·1999-2009》(许培武)
六、《白宫》(杨铁军)
七、《中国市场图景》(金江波)
八、《计划性生育》(何崇岳)
九、《生态政治》(顾翔)
十、《工业城市的花园》(刘立宏)
十一、《楼花》(冯建中)
十二、《城界》(齐鸿)
第四单元 放大
这里的“放大”具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涉一种通过摄影表达之后的个人视觉经验的放大,从而使拍摄者的主体被投射为一种超现现实的真实;另一是指当代艺术家们大量使用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无意间改造了摄影的面貌并呈现出一种媒介上的延伸和拓展的状态。该部分的主要专题有:
一、《负部+后》(洪浩)
二、《寓言家的小径》(陈维)
三、《从六里屯到三影堂》(荣荣、映里)
四、《麦田》(迟鹏)
五、《群众演员》(张巍)
六、《新村》(鸟头小组)
七、《家族.风景与舞者》(陈传兴)
八、《女孩们》(罗洋)
九、《惊梦》(刘铮)
十、《她的声音:啊咔,啊咔!》(沈阳)
十一、《编码》(宿志刚)
十二、《超级美女秀》(马刚)
十三、《国宴+临时病房》(王庆松)
十四、《失乐园》(刘瑾)
十五、《四季》(海波)
十六、《地图实验室》(雨果·提尔曼)
[NextPage]
第五单元 国际视野
本单元的内容选自17位来自欧洲、亚洲、拉美和北美地区的艺术家的自19世纪90年代到 2008年的作品。参展艺术家来自各个年龄阶层,均具有专业背景,有些是国际著名摄影家。
一、 历史视角(从沙龙人像到社会及其仪式, 1890s—1930)
“历史视角”部分将着眼于摄影的源头——拉丁美洲。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样,拉美的摄影史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拉美国家于19世纪前五十年才独立。当时摄影已逐渐显出其“威力”,这些新生国家试图借摄影找寻国家身份与社稷方针。仅在法国的达盖尔发明照相机六周之后,摄影棚便在拉美主要城市及港口出现。在19世纪进入尾声之际,重要的摄影技术却由出生在拉美的摄影师们奠定根基。中国摄影史学家近来在中国搜集到的早期摄影的题材和体裁,在拉美几乎全部有迹可寻,但纵观整个20世纪,早期的拉美摄影师却是名不见经传。
1, 罗穆阿尔多·加西亚(Romualdo García),《变迁中的墨西哥》, 墨西哥,1905-1914
2,梅利顿·罗德里格与本杰明·德拉卡列(Melíton Rodríguez,Benjamin de la Calle ),《建造现代城市》, 哥伦比亚,1897-1928
3, 胡安·何赛·德赫苏亚斯(Juan José de Jesus Yas),《殖民遗产—天主教堂》,危地马拉,1880-1916
4,巴尔加斯兄弟(The Vargas Brothers),《现代主义在安第斯山》,秘鲁,1912-1930
二、现代纪实—社会现象与事件(从纪录到隐喻、摄影表达与社会事件,1980s—2008)
即使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们将镜头用来揭露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极少数人会把摄影当作一种探求暴力、战争、贫穷、权力及压迫背后的社会心理的手段。至20世纪上半叶,摄影开始真正转向记录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的视觉文献。
这一部分选取了六位国际级摄影艺术大师的作品,其中三位用传统镜头再现社会,另三位则通过隐喻及符号象征刻画出暴力、战争、压迫下的社会真实。
A.作为记录的档案
1, 唐娜·德西薩雷(Donna DeCesare ),《美洲少年犯罪实录—洛杉矶,墨西哥和萨尔瓦多》,美国,1995-2008
2, 海蒂·布拉德纳(Heidi Bradner),《来去自由—车臣战争》;《第二太阳之地 –来自亚马尔苔原的涅涅茨人》,美国,英国,1996-2002;2001-2003
3, 马克·安思宁(Marc Asnin),《我的叔叔查理—生活在纽约》,美国 1981-2009
B.作为隐喻的档案
1, 爱德华多·穆尼奥斯(Eduardo Muñoz ),《动物园标识》,古巴,美国,1990-1992
2, 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哭墙—阿根廷秘密拘押所》,阿根廷,法国,2000-2008
3, 吉娜·格罗乌尔(Gina Glover),《战争的游戏场》,英国,2006-2008
[NextPage]
三、 作为当代观念艺术的摄影—综合媒介(政治,阶级与伦理—寻找新的视觉语言)
如今摄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二维印刷,当代艺术家通过摄影建构现实,将摄影与其它媒介相结合。选取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均瞄准社会议题,运用建构现实、叙事文本与数码卡通的并置、三维技术、电子蒙太奇以及戏剧化呈现的方式,来探究权力、阶层、景观、伦理这四大问题。
1, 阿努·马修(Annu Matthew),《来自印度的印第安人》,印度,美国,1880-2000
2, 彼得亚雷·奇津斯基(Piotr Chizinski),《卧室规模—对美国社会阶级的调查:消耗者之国,住宅维生系统》,美国, 2007-2009
3, 阿尔弗雷多·德斯特凡诺(Alfredo de Stefano),《光之风暴—沙漠的故事》,墨西哥,2006-2009
4, 金我他(Atta Kim),《博物馆计划:现场直播,非军事化地区》,韩国
5, 阿尔弗雷多·伽(Alfredo Jaar),《沉默之声》(装置作品),智利,美国,2006-2009
这是一件大型混合媒体装置。这件装置作品糅合了建筑、影像以及摄影,强调了摄影新闻工作中的道德实质;它运用了语言、文学以及表演形式,主题为达尔福尔(苏丹西部一地区)的饥荒及政治动乱。
第六单元 纪录片专题展映:“针孔:来自现场”
主题—— 针孔:个人眼睛对公共空间的注视
以“针孔:来自现场”为题的该纪录片特别展映,呈现的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至今、一种更加趋向于“作者个人化影像方式”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该专题由著名纪录片策划人吴文光负责,参展艺术家及作品有:
1、 长片单元
(1)《贾医生的100个病人》(作者:王洪军)
(2)《我的村子2007》(作者:王伟)
(3)《花朵》(作者:宋田)
(4)《妈妈》(作者:谢莉娜)
(5)《生于2008》(作者:范俭)
2、短片单元:公共空间(共5个短片,总长度:30分钟)
《北京长安街》(作者:汪建伟)、《深圳马路》(作者:蒋志)、《我叫王伟》(作者:王伟)、《火车窗口》(作者:杨志敏)、《午门》(作者:金坤)
特展:“庄学本诞辰百年回顾展1909—2009”
庄学本是中国现代影像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和杰出的摄影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丰富性以及文化品质,无疑是中国摄影历史上真正值得引以为骄傲的。我们认为,在那个中国的视觉现代性转型的时代,庄学本的摄影完全是一种个人的,站在独立的民间立场上的社会田野考察,他的这些照片本身不仅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成果,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今后社会学者们研究过程中有力的图像佐证。展览按年代为序,系统而精炼地呈现了庄学本的摄影作品和他的影像人类学的工作方式。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庄学本作品回顾展。
该特展由李媚女士任策展人。
[NextPage]
学术研讨会
一、《摄影的“看”与“真”——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在展览开幕之际,我们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题为“摄影的‘看’与‘真’”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将在2009年5月19~20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由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主持。
二、《庄学本百年诞辰回顾展专题研讨会》作为《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影视人类学论坛的一个单元,将在2009年7月27~31日云南昆明举行,届时将举行由中华书局与广东美术馆联合出版的《庄学本全集》首发式。学术研讨会由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杨小彦教授主持。
综上所述,本届摄影双年展的主旨就是回归到摄影媒介的本位,从摄影的自身媒介特点出发,进而展开它在历史、传统、社会与当代艺术中的拓展等多重维度和立场,从中研究摄影表现与社会历史的关联及不同表征。
广东美术馆,2009年3月19日
策展人简介
李媚(Li Mei),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雅昌摄影网艺术顾问、“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总策展人。
李公明(Li Gongming),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系主任,兼任广东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及广州艺术博物院客座研究员、《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民盟广东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蔡萌(Tsai Meng),现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广东美术馆摄影项目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阮义忠(Juan I –Jong),现任中国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摄影专业教授、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摄影家》杂志主编。曾任台视文化公司节目制作组组长。
温迪瓦曲丝(Wendy Watriss),美国摄影师、著名策展人、记者、作家。她是著名的休斯敦国际摄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和艺术总监。她作为职业摄影师和策展人一直活跃在国际舞台。多次在美国,西欧、东欧,加拿大,墨西哥举行个展,曾获荷兰世界新闻基金会奖等各项大奖。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