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版的“战争与和平”
1945年10月,斯蒂芬(BarbaraStephens)在《生活》杂志摄影师杰克·威尔克斯(JackWilkes)的安排下,与拍档美国记者帕尔默·霍伊特(PalmerHoyt)路经重庆某处军据要地,两人幸福难抑,深情拥吻。可是,杰克·威尔克斯构思了特别的“画外音”。
杰克·威尔克斯的镜头并不是在述说简单的甜蜜,因此他干脆不让斯蒂芬和男搭档露脸,只在图片的左上角露出他们紧紧相拥的身姿,让读者浮想。而几步台阶之下的一名中国士兵占据了整幅图片的大面积。他衣着整齐,站姿笔挺,手持刺刀,全神凝视前方。图片中央,蹭亮而尖利的刀锋裸露在空中,让人后背嗖嗖发凉。看样子,这是名正在站岗执勤的士兵,他目光专注,对身后斯蒂芬和男友的拥吻未有所动。“斯蒂芬约会”与“士兵站岗”的场景一前一后,一形势紧迫,一携手浪漫,不融洽地组合成图。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专家邓平推测摄影师的意图:“这是重庆版‘战争与和平’。”
士兵手中的尖刀,成为整幅图片的中心,一下勾勒出动荡不安的时局,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慕、人与人的真情实感却留于深处,并在战争形势下更加强烈。
就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前些时候(1945年8月),《生活》杂志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德从纽约街头和广场为庆祝二战胜利欢呼的人群中,捕捉到了一张经典的“胜利之吻”。一名美国士兵抱着一位素不相识的女护士忘情深吻。胜利的愉悦诉说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而仍深陷动荡之害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杰克·威尔克斯为斯蒂芬设计的“接吻”照,或许更想表达一种哀愁。
(编辑: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