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从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足新增耕地收益,到推动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债券、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各地着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更上一层楼”。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总体看今年粮食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合计增产74亿斤,秋收进度近八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十四五”开局之年,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将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强政策,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为了稳住粮食生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各部门各地落实有力有效: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在关键农时,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逐个区域、品种和环节加强防灾减灾部署;由于农资等价格上涨,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
此外,国家还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种粮农民收益。前不久,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公布,每斤为1.15元,比上年提高了2分钱,这也给种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育良种,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良种是丰收的关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是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各地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种子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武器。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等省份,农业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合作,加快推广嘉禾优、嘉丰优系列等食味好而且产量高的水稻品种,丰富百姓餐桌,帮助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畜禽、水产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总体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
——造良田,掌握粮食生产主动权。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着进展,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从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足新增耕地收益,到推动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债券、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各地着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更上一层楼”。资料显示,今年1—9月,已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约9617万亩,建设退化耕地集中连片治理示范区200个,开展综合治理面积280万亩。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等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中国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