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名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到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就诊,因当时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住院困难,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北京朝阳医院儿科,住院近一个月后,患儿好转出院。
患儿顺利转诊并得到妥善处理,得益于北京市针对儿科推出的医院协作模式:从2017年起,由北京儿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儿研所作为联合牵头单位,18家拥有儿科的市属医院组建成立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实行优势互补,“组团”发展。
成人看病可以遵循从一级到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规律,一级一级向上走,分级诊疗的框架比较健全。但儿童看病不同,不仅家门口的医疗机构往往没有儿科,而且连较高级别的医院也可能没有儿科。有时候,儿童看病只能直接到三级医院或儿童专科医院看病,这样的“跳级看”使看病没有章法。
儿科医生缺乏、儿童诊疗体系不健全,把儿童看病难推到了比较突出的位置。除此之外,各医疗机构的儿科普遍缺乏关联,患儿的上转下送,不是医疗机构合作的结果,而是由家长自行决定所致,看病如“抓瞎”,家长普遍感到有些无助。
儿科“组团”发展的模式则不同,不同医疗机构的儿科加强联系,可以协商会诊、决定是否转院、并开展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患儿和医疗技术可以畅通流动。更重要的是,一旦儿童进入体系内的儿科看病,就无须家长多操心,体系内医疗机构可以做出最符合病情的安排。
这名患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患儿之所以能够顺利转诊,就在于整个儿科系统作为一个团队,为患儿提供了完整的诊疗服务,家长不仅少操许多心,而且连转院办手续也不必家长跑腿。
这种做法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好的借鉴,其他地方的儿科资源远不及北京丰富,那么,此模式是否可在其他地方复制?儿科资源越是紧缺和分布不均的,其“组团”发展的空间反而越大,那么就能发挥其相互协作的作用,也能真正帮助到家长。
更要看到,儿科难以“组团”也暴露出短板、指明了改进的方向。比如300万人以上的地级市没有按要求设置一所儿童医院,以及不少综合医院没有儿科病房等,都与2016年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存在差距,补齐这些短板,不仅有利于儿科“组团”发展,而且也是儿童医疗改革和发展所需。
“组团”能体现团结的力量,共享可挖掘出资源的更大潜力。在儿科资源紧缺现象短期内无法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儿科“组团”发展不失为化解眼前难题的一个好办法,若实施得当,不仅儿童看病难有望得到缓解,而且家长也能吃上定心丸,不知如何带孩子看病等焦虑,也将随之减轻。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