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新是朝阳区疾控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在此次“抗疫”期间担任传染病处置组副组长。与一线医务工作者一样,马建新带领的70名队员同样需要全副武装,身着防护服,与患者接触,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在6月21日的确诊病例中,有一例为送餐员。6月1日至17日每日通过“饿了么”平台接单送餐,送餐范围西起南苑路,东至周庄村,北起天坛东门,南至榴乡桥,平均每天接50单左右,送餐商家包括每日优鲜、老家肉饼中海城店、果多美刘家窑店等店铺。这份详细的“送餐员轨迹记录”,正是由朝阳区疾控中心的马建新提供的。
可别小看了这项被称为“流调”的工作,流调报告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寻找到全部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圈定患者此前出现过的场所、划出其清晰的活动轨迹,为下一步人员的隔离观察、场所消毒提供重要依据。简单说,队员们的工作就是要最迅速地把病毒“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其再扩散。
“我们的摸排和社区摸排不一样。”马建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社区工作人员会通过“敲门行动”,对去过新发地等疫情市场的居民进行排查,并负责对有过接触史的居民居家观察和核酸检测等工作,但如果真的出现了咽拭子阳性或者确诊病例,就需要马建新这个部门“接手”了。“我们需要详细地调查这个人的轨迹,从发病前4天到被隔离前到过哪些场所,接触过哪些人,我们都要一一记录下来。”马建新说,最终,他们要拉出一个详细的名单,包括密接人员的姓名、住址以及接触方式、地点、频率等,转给中心密接组,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配合,将这些人员转至集中隔离点。“全程无缝对接,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不出差错。”马建新说,如果密接人员涉及到北京其他区和京外其他省份的,也要保证让当地工作人员做好接转工作。
前不久被确诊的那个送餐员的轨迹,就经历了这些步骤。在做详细流调时,马建新首先询问了送餐员的个人活动情况,当他记不太清时,马建新就建议他查一查手机微信、支付宝付款记录,从而了解他曾去过的超市、菜市场等公共场所。
个人轨迹尚可通过这些付款记录查询,但如果查到送餐员送餐的轨迹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送餐员每天接单数量不等,最多一天55单”,如果逐一去各个取餐点调监控的话,没有取餐时间“盲查”就会又费时又费力。为此,马建新专门联系了“饿了么”的北京地区经理,把送餐员到餐厅取餐时间、送达时间都找出来,将数据重新整合,整理成表格,再转给丰台区相关部门,尽快把送餐员去过的点位梳理出来。那一晚,马建新凌晨才回家。
在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白班和夜班似乎没有区别,科里的人往往历经五六个小时的流调回来后,还要撰写报告。大家的辛苦马建新都看在眼里,为了让连日工作的队员缓口气,一些紧急复杂的排查任务,他总是冲在前面。从年后到现在,几乎无休,白天夜晚“连轴转”。“作为一名党员,这都是应该的。”马建新说,疫情当前,责任在肩,他必须是千千万万的逆行者中的一个。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