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成为‘谋杀真实的凶手’,电影的修辞策略与道德底线必须校正。”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表示。
造成二次伤害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不少艺术家希望把人们的所见所闻、内心感受记录下来,以这场灾难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诞生。
“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巨大民族创痛的历史灾难、一个关乎数万人生死的‘带血的题材’,我们不该轻易地触碰它。”贾磊磊这样认为。“灾难片”的情节设置不可能回避逼真的灾难情景,观众也潜藏着对“影像奇观”的观赏欲望,“于是,一些导演把地震造成的灾害作为招揽观众的‘视觉刺激’来展示,造成部分观众的‘二次伤害’。”
不能毫无修饰
“用文字表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就适合于用影像来表现。”贾磊磊说。《屠城血证》《南京1937》《风声》……影像中那些血腥的屠戮场面、惨不忍睹的酷刑,着实是对人类底线的挑战,许多观众要么捂住眼睛,要么中途退场。“我们不能因为影片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就可以毫无修饰地表现血腥屠杀,更不能因为它是革命者的斗争故事就可以任意展示酷刑。”贾磊磊说,不论是虚构性的故事影片,还是专题性的纪录影片,都应遵守视觉媒介的表述底线。
淡化灾难场面
以“9·11”事件为例,美国电影人在灾难发生5年后才开拍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93号航班》,影片中,所有乘客及机组成员无一生还,但成功粉碎了恐怖分子计划撞击白宫的阴谋。贾磊磊分析说,该片并未刻意再现空难惨状,而是以“指挥塔台蓝色荧光屏消失”取代“飞机坠毁”的镜头,这种淡化灾难场面的修辞方式,使观众在铭记那场世纪性灾难的同时,也在情绪上远离了痛苦和恐怖。
(实习编辑:明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