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乔志泉、马西翔体验博物馆守夜的工作。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见习记者 陈俨 摄
南京夫子庙的贡院街热闹了几百年,很少有人见过它人迹罕至的样子。但对于贡院街上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夜间保安们来说,安静的贡院街、空空荡荡的博物馆……这些一般人见不到的场景,他们却习以为常。科举博物馆是南京闭馆最晚的博物馆,即使在冬季也要到晚上9点才停止售票。除了严寒,这些博物馆的“守夜人”们,还要背负别样的艰辛。 实习生 张刘刚
夫子庙“入睡”、博物馆清场,“家当”全托付他们
12月11日晚上9点,南京室外气温已低至零下,夫子庙景区里的游人还未散去。在科举博物馆,32岁的乔志泉和29岁的马西翔正换上大衣、棉服,准备开始10多个小时的夜班。
他们两人是科举博物馆固定的夜间保安搭档,和另一组交替上夜班。夏季科举博物馆晚上9点半停止售票,冬季9点停止售票,在此之后夜间保安要协助博物馆其他工作人员,对全馆进行清场,确保没有任何一名游客滞留其中。清场完成后,整座博物馆就只留下两名夜间保安和监控室一名工作人员。“目前博物馆安装了240个监控系统,覆盖整座博物馆每一个角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毛勇说。
在清场时,乔志泉和马西翔中的一人还要站在龙门牌坊下的售票口,对前来咨询的市民、游客做好解释。“这个季节晚上近11点,贡院街上就没人了,沿街店铺也都关门、关灯,安静昏暗的步行街和白天是截然相反的状态,整个夫子庙就像是睡着了。”乔志泉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比较喜欢安静,虽然大冬天站在外面不动,很快身上就凉透了,但空旷的贡院街反而别是一番风景,自己也“乐在其中”。
值班一夜微信步数有两三万步,牢牢“霸榜”
科举博物馆是一座建在地下20多米深的博物馆,从地表到最深的地下负4层是通透的。冬季夜间博物馆闭馆,空调等设施关闭,场馆内外几乎一样寒冷。
乔志泉与马西翔在馆内巡查,一人一把手电筒,巡查的程序非常严格。“首先要进入办公室检查电气设备,确保博物馆文物展柜夜间恒温恒湿;依次关闭电梯和部分展厅照明设备,开启地灯;检查展厅内是否存在漏水状况。”乔志泉介绍,作为科举博物馆的一部分,地面上的碑刻、号舍以及省级文保单位明代建筑明远楼,也是要重点关注的。“特别是在大风天,要确保明远楼的窗户都关严实了。”
夜间保安们每2个小时就要把所有环节巡查一遍,到次日早晨8点半下班,一夜下来要跑三四趟。让马西翔“得意”的是,每每他的微信好友们早上才起床时,他的微信步数已经有两三万步,牢牢“霸占”在首位。
夜间博物馆真有“奇妙事”,坐在暗处的“慈禧”很“吓人”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故事就是以一名博物馆夜间保安在闭馆后的遭遇展开的。科举博物馆闭馆后虽没有电影中那么“魔幻”,却也不乏“奇妙”。
乔志泉告诉记者,夜间的博物馆除了文物展柜有恒温恒湿的要求,其他区域光源基本关闭,仅保留地灯。记者与两名保安走在空荡、昏暗的博物馆中,不时也有脊背发凉的感觉。“其实只要一个多月,就对这里每个角度都烂熟于心了,而且两个人做伴可以‘壮胆’。”乔志泉说。
到了负二层介绍科举制度衰亡的部分,主要以场景还原、历史人物蜡像及其他展品来讲述。刚走进这一区域,就看见真人比例的“慈禧”蜡像身着宫廷服饰端坐在黑暗处,剪影格外醒目。在科举博物馆的其他区域也都有不少人物蜡像、雕塑,经过这几处时,乔志泉、马西翔熟练地向记者介绍着,唯独经过“慈禧”的蜡像时,两人没多看一眼,就低头走了。
记者手记
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让我感到温暖
采访中,夜班与寒冷的辛苦无需再言,让我感受最深的倒是他们对于职业的态度。乔志泉说,夜里夫子庙静悄悄的样子,他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马西翔觉得自己每天的步数都能在微信里领先就有很大成就感——辛苦与付出是任何职业的主题,但科举博物馆两位“守夜人”苦中作乐的精神,展现了他们面对辛苦的态度,也是这次采访他们带给我的一份温暖。张可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