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的艺术市场不只一幅面孔,也无关国界。早在2014年《艺术新闻》国际版前艺术市场编辑、《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乔治娜·亚当(Georgina Adam)曾于出版过《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Big Bucks: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书中按照时间逻辑梳理了蓬勃的艺术市场中的方方面面,从怀有野心的拍卖师,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收藏家的鄙视链,到对线上运营和新经济形态的执迷。
《繁荣的阴暗面:21世纪艺术品市场的过剩》(Dark Side of the Boom: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而今,乔治娜·亚当的新书《繁荣的阴暗面:21世纪艺术品市场的过剩》(Dark Side of the Boom: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接续她的上一本著作,带来时下最新的幕后规则。她引述的超过45宗法律纠纷让我们得以洞悉难得浮出水面的艺术市场潜规则,艺术家、经销商与收藏家之间的矛盾,乃至涉及艺术家基金会的造假与鉴定案件。在与《艺术新闻》国际版的专访中,乔治娜·亚当分享了她的写作动机,她眼中艺术市场的过剩行为,以及在灰色地带游走的艺术市场行为。这对于任何对资本和艺术间的关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实属必读。
乔治娜·亚当(Georgina Adam)
Q: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促使你写作《繁荣的阴暗面》?显然你已经意识到了艺术圈的阴暗面,但是在你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整理出大量的信息,比如艺术行业的运作方式等等,来促使你把它写成一本书。
A:作为一名记者,我确实已经报道艺术市场好多年了。我发现艺术市场发生了巨变,正是这个变化促使我写了第一本书。它涵盖了许多领域的转变,包括拍卖行和画廊在运作上的变化、互联网的影响和新兴经济体的出现等等。
第一本书的最后一章叫做“月亮的阴暗面”,在这一章里我已经列出了一些待探究的内容。我的编辑跟我商量,她觉得我应该继续拓展下去。加之我也确实在本世纪观察到了一些新东西,所以我就写了第二本书。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是“21世纪艺术品市场的过剩”。因为艺术品市场不是单一的一整块东西,它还包括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市场。《钱暴》这本书主要是在讲述艺术市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态。
《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Big Bucks: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Q:本书副标题中的“过剩/无节制(Excesses)”一词通常被用来描述政党行为或者重大事件。你可以给我们讲讲你的写作思路吗?你在书中描绘的艺术市场是只占这个世界1%的狭小圈子,那里进行着极度奢侈和豪华的活动。而“无节制”恰恰就是这个圈子背后发生的事情。
A:是的。其实书中的一些内容,比如统计数据之类的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我对这本书有个性化的考量,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位读者——无论你是否参与艺术市场——都能在书里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书里既有一些内容是在描述重大艺术活动来展示这个圈子里的人们奢华的生活方式;又有具体的典型人物特写,例如山姆·科维奇(Sam Kovich),一位住在洛杉矶的艺术品投机商。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在严肃的讨论中加入人性化的部分。我的想法就是,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业内人士带来参考,但是假如你并不熟悉艺术市场,你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一下这个市场是什么样的。
图片来源:newrepublic
Q:在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讲赝品和伪造,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是在讨论20世纪的艺术市场或者是当代艺术品市场,而是在讲一个庞大的网络,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造假团伙。
A:这确实非常有趣,我在写作那一章节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很多事情。一直以来,艺术品的价值都是十分高昂的,因此贪婪的骗子们已经横行了几个世纪,可以追溯到达芬奇的时代甚至更往前。我敢说很多所谓的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产物。
但我认为十分有意思的是,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昂贵的假货上。根据我的了解,目前有很多非常狡猾的商贩在互联网上兜售便宜的假货,而且还有很多人购买。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就使得造假可以延伸到各个级别的市场。比如萨尔瓦多·达利或夏加尔的市场上就非常容易出现赝品。有一些假货甚至根本就不是绘画,而是被美化过了的印刷品。一件印刷品如果被卖到一万美元可真是骇人听闻,因为假货毫无价值。但是商贩们却到处兜售,最终靠卖假货发了横财。这一切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觉得这实在匪夷所思。
弗朗西斯·培根1969年作品《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
Q:书里还提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现在的专家学者越来越不愿意鉴定艺术品的真伪了。因为假如一件作品的价值是几千万美元,其被诉讼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甄别艺术品的圈套和陷阱非常之多,以至于现在很多学者都不敢说“这不是培根的手稿”之类的话。
A:这个现象让我觉得非常沮丧,现在的专家们居然会因为给出一个观点而遭到起诉,而且他们承担不起诉讼的费用。比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我之前恰好写过关于一组培根手稿的专题,当我向那些图纸的主人询问更多细节的时候,我就立刻收到了一封律师函,并且得知一场本该举行的法院庭审被取消了。很显然,人们想要回避一些问题。诉讼的高昂费用给今天的学者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通过诉讼去证明你的藏品是真品是非常值得的,但前提是你能赢得官司。
Q:你在书中经常提及透明度的问题,几乎各个领域都缺乏透明度。即使是像拍卖这样公开的竞价模式,我们对它背后的交易也所知甚少,你能给我们简单讲讲吗?
A:我觉得缺乏透明度是问题,但让人头痛的是艺术市场正是在这些灰色地带中茁壮成长。人们时常认为拍卖是公开透明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资本的操纵贯穿了拍卖始终。今天,即使那些大型的拍卖行明确公开了艺术品价格,包括给担保人的提成等等,其背后仍然是暗流涌动的。涉及到各种费用的去向,仍然有许多相当复杂的合同在无法察觉的地方进行制定和操作。
当然,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真正透明的交易模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就是在这些模糊不清的边界上赚钱的。我认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如果要使艺术品的交易变得更加透明,那卖家的姓名和信息应当公开,像房地产市场一样,但这又很容易成为避税天堂。前不久美国有一个案子,列出了一项待定的裁决,说要曝光那些售卖赝品的卖家。但最后法院没有通过这个裁决,让那些拍卖行松了一大口气。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