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2018台北双年展正式揭幕

2018-11-19 15:30:07来源:99艺术网    作者:

   
第11届台北双年展将于2018年11月17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于未来四个月直至2019年3月10日展出来自世界各地19个国家及地区共 42名参展者与参展团队的精彩作品。

blob.png
菌丝网络社会(弗朗兹.萨韦尔+太郎+马丁.豪斯+郑淑丽+全球网络节点),《菌丝网络社会》,2018,复合媒材、装置,1000×800×360 公分 参展团队、台北市立美术馆


  第11届台北双年展将于2018年11月17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于未来四个月直至2019年3月10日展出来自世界各地19个国家及地区共 42名参展者与参展团队的精彩作品。双年展并于11月17日及18日举办第一阶段论坛活动,邀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演讲者,深入探究包含“公民权自然化”及“民主化边界”等议题。


  本届双年展由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题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本届双年展探究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且紧密相联的生态系统结构,将双年展作为社会实验的平台,借以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协同作用,打开跨学科的讨论与全新可能。为实现此策展核心观点,两位策展人邀集了多元的参展名单,包含视觉艺术家以及非营利组织(NGO)、社会运动人士(activist)、影像工作者、建筑师等,以此打造跨界对话的论述场域。对于本届双年展参展名单,策展人吴玛悧特別表示,两位策展人采取“创意实践者”特质定义每位参展者与团队,从而挑选出最终的参展计画。而参展者亦非仅限于展览现场静态展出的计画创作者,两位策展人认为连同双年展论坛的讲者和与谈人、参与响应展览中“生态实验室”的公民团体,都是参与展览的创作角色、议题的实践者。


  2018台北双年展透过丰富的参展名单,带来一系列精彩作品与计画。在“后自然”的命题与“生态系统”的观点下,作品触及议题包含人类与环境生态的关系如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的冲击、自然环境议题如土地及空气汙染、气候及环境变迁议题如地景及气候改变等。不同议题在展场中并陈、展开对话,借以让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在议题讨论的面向发挥积极功能,具体回应“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策展命题。


  马纳克达对此也表示:“今年台北双年展架构与方法论的核心要点为鼓励来自不同领域参与者的相互交流,以及对于对话语汇的探索。重新协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并交互影响的关系成为本次国际论坛的主干。我们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此次双年展得到启发,在未来寻找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看法与解决方案。”


  其中展出的精彩作品包括由隆萨克.阿努瓦特菲蒙(1975年出生于泰国)创作的《人类世》(2018年),作品由二十块土丘层层叠叠组成,材料则取自台湾各处受污染的土壤。阿努瓦特菲蒙借着作品探讨土地伦理与人类道德的课题,指出存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化学残留累积在层层土壤里,可能会继续留存至千万年,企盼人类可以以智慧回应,解决当前的问题、为长远永续的未来努力。


  区秀诒(197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三频道录像及声音装置《椰林、槟城艷与情报员的生死恋情:一次放送计画》(2018年)以台湾殖民地作背景,消失的情报员和槟城艷的“生死恋情”为叙事核心,模仿1935年台湾博览会南方馆以仿真橡胶林展示当时马来西亚的面貌。而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以实验室名义,将台湾建造成南方之最北端的乐园,作为征战南洋的预备地。作品让观者在一个精简视觉与听觉语汇的空间里,重新想像日本——台湾——马来西亚间,以行进的自然为名,所交织出的复调关系。


  范钦慧(1965年出生于台湾)自七岁起用声音记录台湾生态环境、致力发展土地之听音美学﹐并于2013年推动“寂静山径”计画,唤起更多人关注自然声景保护的价值。于台北双年展期间,范规划了圆山徒步导聆,让参与者循著前辈艺术家郭雪湖1928年的画作《圆山附近》中的写生路径,穿梭于不同的声景中,经由身体的移动与感知交流,打开耳朵与心,唤醒在喧嚣环伺下被麻痺的感官,进而理解在此空间的细致变迁。


  林从欣(1979年出生于美国)的《字花》(2018年)关注植物如何与人类生活相互纠缠,《字花》种植罂粟科植物、甘蔗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有毒植物在由红土和鸟粪组成的土床,装置作品的中心是压印在土中的人形,代表“字花”中的人物轮廓。展览期间作品会被每天予以照顾和浇水,让植物生长。作品追溯鸦片罂粟成瘾如何被武器化,以及如何被欧洲人用来作为生物政治手段以操纵贸易优势,借以指涉深藏于社会结构中的奴役与移民、人口贩运等议题。


  薇薇安.苏特(1949年出生于阿根廷)长期居住于瓜地马拉西南部的高地。艺术家平时进行创作的空间并不侷限于室内或户外,常是在作品完成后再藉风雨、昆虫、泥土、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力量辅助完成。苏特对大自然的描绘,并非采绘画式风景或阐述性的画像,而是以丰沛的直观情绪表现身边环境给她的感受,因此深受四季更迭与各类剧变的影响。苏特在台北双年展展出的全新绘画系列,是她造访台湾在拉拉山的茶园,以数天时间进行的创作,让自己从瓜地马拉的工作室环境抽离,把对台湾风土人文的第一印象引入到作品里。


  菌丝网络社会(MNS)是一项艺术家集体计画。菌丝体是真菌细胞线状网络的总称,负责分享和处理讯息,菌丝网络社会为台北双年展制作了一个大型菌丝网络模型,展示其传递讯息的能力和与其他植物共生的行为。该装置以真菌产生的棒麴霉素(Patulin)分子结构为原型,由十七个长有灵芝菌丝体的透明压克力原子和特制的感应器、发射器、接收器所组成。这些电子设备侦测到活体菌丝原子内的物质变化后,透过无线电频率传输讯息;讯息被空间化并转化为可在装置中体验的声音。


  设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入口大厅的是亨利克.赫肯森(1968年出生于瑞典)持续发展的作品《颠倒的树(映射)》。一株在地树木被倒掛、于地板上方停悬,被物化的树成为一件雕塑;艺术家在此挪用了杜象将非艺术转移到艺术空间的概念。树枝在树冠上方和下方的镜子中无尽反射,这株单一的树喻指所有树种,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与对它的剥削。策展人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与艺术家赫肯森表示,《颠倒的树(映射)》一方面实验性地用一种转化方式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体现任一树木所处的环境。这种环境却处在一种脆弱的状态,在双镜子创造的无限空间中,诸如生与死、具体与抽象、组织与混乱等对立状态,反而呈现一种相互连贯而非永不相容的特质。


  创设于2006年致力保护台湾山海风光与人文之美的台湾千里步道协会,除静态呈现协会历年的铺面调查、手作步道计画影音文件、传统工法简介,也规划实地走读活动与座谈,期望以步道作为途径,召唤藏于人们心中与步道共通的精神性,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实地走读活动于12月举行,包括走读剑潭山步道及圆山水神社的“从郭雪湖《圆山附近》(1928)到“圆山有乐园”(1987)”、走读景美山仙迹岩海巡署支线手的“抢救都市生态孤岛”以及“从淡兰百年山径走进台北城”三场走读活动。


  北美馆馆长林平进一步阐述回应:“本届台北双年展从过去身分认同、政治与全球化金融危机、资讯与科技高度发达等议题,转而关注与人类切身相关的环境与生存议题。美术馆作为台北双年展的基地,将是展览的中枢神经系统,透过实验性操作,成为跨越专业领域多元讨论的平台;在新纪元中我们得以向外扩展,也持续引发及反馈更多的生态反思与回响。”


  2018台北双年展以开放讨论的角度重新观照自然与生态议题,与美术馆场域展开对话,共同寻索过程导向策展机制的可能。透过当代艺术进行思辨与实验,各组参展者与团队借由多元形式的实践与创作,探寻人类自身在当代可能的存在方式。


  参展者与参展团队名单如下:


  隆萨克.阿努瓦特菲蒙(Ruangsak ANUWATWIMON)、玛莎.艾恬萨(Martha ATIENZA)、区秀诒、乌苏拉.毕曼(Ursula BIEMANN)、阿列克斯.布尔达科夫(Alexey BULDAKOV)、张怀文+MAS微建筑研究室、张硕尹、晁瑞光+台南社区大学、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陈珠樱+太阳能昆虫生态箱工作坊、露西.戴维斯(Lucy DAVIS)、在地实验、范钦慧、未来农夫、图尔.格林富特(Tue GREENFORT)、英果.古腾(Ingo GüNTHER)、古斯塔夫松 & 哈波亚(GUSTAFSSON & HAAPOJA)、亨利克.赫肯森(Henrik HKANSSON)、海伦.哈里森 & 牛顿.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 & Newton HARRISON)、侯志仁 & 邓信惠、萧圣健、黄信尧、原转小教室、柯金源+“我们的岛”、柯艾桑南(KHVAY Samnang)、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林从欣(Candice LIN)、林芝宇-杂草稍慢、杜恩.林克拉特(Duane LINKLATER)、陆季盈、尼古拉斯.曼甘(Nicholas MANGAN)、茱玛纳.曼娜(Jumana MANNA)、菌丝网络社会(弗朗兹.萨韦尔+太郎+马丁.豪斯+郑淑丽+全球网络节点)、打开绿生活、亚伦.瑟库拉(Allan SEKULA)、瑞秋.萨斯曼(Rachel SUSSMAN)、薇薇安.苏特(Vivian SUTER)、基隆河守护联盟、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吴明益、赵仁辉以及郑波。(依姓氏排列)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