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劳动 137×197cm 布面油画 曼彻斯特市立美术馆
应该说,各学科搞研究,无论是资料收集、数据采样、田野调查,还是必要科研设备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支持,有适当的补贴本来是久旱逢甘霖的事情。为了规范管理,避免口说无凭,往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课题化管理,既能明确研究缘由与预期成果,研究所需费用也能预先明确,对课题发布方及申请方也都方便管理。而且,课题的数量、经费到达多少,也往往是衡量研究者个人及单位科研水平的一个指标,甚至成为大学及学科排名的重要指标。不过,物极必反,“补贴”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正在浮出水面。
“补贴”的负面作用
随着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以前有实际需要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开始多起来了。比如,无论是创业、研究、创作,还是田野走访、社会调查,只要愿意耐心填表和不怕跑路,大多可以在合适的机构申请到一些专项补贴的费用。以科研为例,按照某些课题指南去申请课题,或受企事业单位委托,均有机会获得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那种“又亏马达又费电”搞研究的时代过去了。甚至,还可以从劳务费支出等项目获得必要的报酬。
应该说,无论什么学科,搞研究无论是资料收集、数据采样、田野调查,还是必要科研设备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支持,有适当的补贴本来是久旱逢甘霖的事情。为了规范管理,避免口说无凭,往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课题化管理,既能明确研究缘由与预期成果,研究所需费用也能预先明确,对课题发布方及申请方也都方便管理。而且,课题的数量、经费到达多少,也往往是衡量研究者个人及单位科研水平的一个指标,甚至成为大学及学科排名的重要指标。不过,物极必反,“补贴”的一些负面作用,也正在浮出水面。
比如,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界的一些问题,明明是一两篇思辨性的小文就可以讲清楚的,既不需要材料设备,也基本不需要外出考察,却要进行一番学术包装,申请成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申请也特别有意思,天南海北悬停在半空中说一堆业界前沿的“文献综述”,列出一堆自己和别人未必有关系的所谓“前期成果”,再进行一堆正确废话的“可行性论证”,并预想出“预期成果”如何填补学术空白或缺憾,如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将为学界贡献些什么……似乎,研究尚未开始,就剧透出一些伟光正的结论和贡献。其实,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体制内者一旦成功申报课题,各种实际的“补贴”丰厚:既有工作量计算,更有不菲的课题费及单位1:1甚至更高的配套费,纵向课题的级别越高补贴也就越多,需要发表的1-2篇论文,发表及版面费也可以在科研经费中报销,顺利结题后还会有工作量计算。如果你是草根性的民间科学式地自行研究,即便也发表同样的1-2篇论文,没花版面费甚至还有安慰性的几百元稿费,你就是甜白傻一个!既为杂志做了贡献也为国家省钱。说是为杂志做了贡献,道理很简单,专业杂志为了保级别不可能全部发收版面费的文章,而不花版面费的文章的质量应该相对客观;因为没包装成课题,发表了也就发表了,体制内的课题费、配套费、工作量全都省了。放着各种“补贴”不要,你不是甜白傻?
也因此,某些学术研究似乎并不需要对社会及学术负责,更多的是对单位、课题发布方和是以学术杂志为代表的成果发布方负责。比如,如果成果没有署上单位名称或课题编号,要去报账或结题就会有很大麻烦。于是,一些“补贴”出来的怪胎出现了,再烂的问题也可成为课题,再烂的论文也可以堂而皇之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比较要命的是,承载科研成果的学术刊物,可能会有把真正有水平的研究者排挤在外,让劣币驱逐良币的遗憾现象成为事实。核心刊物的版面费近年来一路水涨船高,某些大牛刊物据说已超10万而且得排队一年以上,有些基于学科排名的评比,如果本单位员工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项,就广纳社会高人充当学术民工,只要你以他们单位名义在有一定级别的刊物发表文章,动辄十万以上的高额合同就等着你签。你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有一官半职拥有一些资源的那些人,水平也没想象的那么高,尤其是可谓见仁见智人文艺术学科,谁又比谁的见识更高呢?那么,凭什么放下一篇相对差一点、已准备好10万发表费用的论文不发,还得倒贴稿费发你的所谓“研究成果”?
不过,“出来混,欠别人的迟早是要还的。”“课题专家”、“体制内艺术家”等讽刺性称呼也就来了。甚至,有些自然、理工学科的学者也坦诚:感觉不会出什么成果,但会忍不住去拿课题。想必,这就是“补贴”出来的毛病。有些关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如果没有用到真正有水平的研究者身上,既是浪费国家资产,更是浪费人才。
课题本身并不是学术成果
任何研究都是神圣的,但是比较遗憾也是比较要命的,则是课题的申请与审批制,而科研成果的评比与奖励,也是这样差不多的制度。因此,本来属于探索未知的科研,特别容易被想象、被计划和被规定。美术史论家林木教授,发表近千篇研究论文和美术批评,出版着作多本。某次,在别人的鼓捣下也申请了一个关于张大千的研究课题,在填写曾经和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一栏时,立马就傻眼了:他居然无一项可填!思考半天,他写下“本人只研究自己的课题”几个字,可以想象,他能成功申请吗?让人有些担忧的是,有些研究为了内容保险和提高课题的命中率,迎合献媚性的东西就横空出世,往往紧跟一些“大数据”、“大战略”、“人工智能”、“网络传播”、“民族民间”等时尚名词,再硬性贴上某个具体学科,但是,有无实际的学术意义,能否超过前人的研究水平,还真是不好说。
课题只是促进科研产生成果的形式,本身并不是学术成果。应该说,所结题的成果才是成果,而是否有水平和被业界同行认可,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课题项目反而成为了一种炫耀性的成果和考核指标,那就有问题了。现在的情况是:很少有人知道你有什么成果,就光记得你拿过几个什么级别的课题、在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过几篇文章了,文章质量怎样则完全不知道。去年,我应邀参加某校的职称评审,一项10年前申请成功但并未结项的省教育厅课题,居然也敢作为重要成果写在职称申报简表的科研成果一栏!现在,某些研究确实也有些异化,职称评审或完成科研任务,不管什么学科,哪怕是足球、设计等实践性学科,都喜欢看课题和相应成果。也因此,出现今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的一个段子。中洪君写了一篇爆笑网文:《梅西,你球踢得再好,也不如‘发表了6篇SCI的国足武磊’》,梅西虽技术出色进球多,无奈科研薄弱,无基金支持、无文章课题专利,自然也就无缘“世界足球先生”。或许,这是对业界那种补贴出来、规划出来、审批出来、纸上得来的科研补贴的体制是莫名的愤怒与无奈。我写过一些批评画派打造、反对美术考级、反对如大学英语那样开设大学公共美术课的文章,要知道,不少被批评的对象往往是有课题包装和经费补贴的,而我则是完全自筹经费写批评。如果,我要申请“画派打造不可行”的课题,海南岛要提交“打造冰雪画派正当其时”的议案,能够获得批准并有“补贴”吗?
市场经济的法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似乎也适合科学研究及学术研究。不合理的补贴,往往是保护落后产能打压正常企业。有些专门靠补贴生存的企业,一旦停掉补贴断奶,立马就原形毕露或彻底歇菜。不当的高额补贴,形成低价的虚假竞争力和倾销,这样没有对手的企业久之肯定会不思进取,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而且可以形成垄断价格,道理很简单: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对消费者、企业自身和国家的长期利益来看,似乎也都没有什么好处。某些国际贸易争端,就是因补贴而起。应该说,既得利益者不会考虑这些,倒是希望补贴的奶嘴不能停,靠补贴活着的日子也很好啊!
看来,取消一些莫名其妙的各种补贴,是时候了。届时,也就知道哪些人在裸泳,哪些人在假泳。前些年,文化部根据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意见,大幅度取消了一些于事无补还添乱,导致寻租和灰色交易频繁的奖项,从实践看促进了公平竞争。近年来,艺术研究与创作,也如自然、理工等学科的科研体制,时兴以扶持项目、基金工程、文化采购等名目的“补贴”而且遍地开花,不少项目级别很高也很是热闹。希望,它们都能催生一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出色艺术成果。这里,就不作评论了。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