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我们以为的残碎 他们心中的芳华

2018-06-05 08:52:57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凯

   
作为重头戏,本次特别展出了宋元明各时期陶瓷考古发掘成果,使得各朝名窑产品汇集一堂。

1.jpg
筒形匣钵、支圈组合覆烧具及粘连瓷器


2.jpg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梅瓶


  展览: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


  时间:2018.4.28-2018.10.15


  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古不考秦汉以下。”说起考古,人们常想到的是史前碎玉、三代吉金乃至秦砖汉瓦。人们观赏这些遗物,生怀古幽情,因此可以感受到三代古意与汉唐气象。这样睹物怀古、物我两忘的玄妙体验,在盛唐以后却少了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宋以来文献蔚为大观,明确的记载限制了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宋以来传世品不可计数、真伪莫辨,它们辗转浮沉于收藏家乃至名利场之中,少了些古意,多了些烟火气;再加之大众文化野蛮生长,光影情节的背后,历史却渐趋虚无。于宋元明遗物中访古寻真,似乎变得矛盾且艰难了。


  好在近来燕园中有一个展览,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推出了“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年考古成果集中呈现。


  作为重头戏,本次特别展出了宋元明各时期陶瓷考古发掘成果,使得各朝名窑产品汇集一堂。观众徜徉于各展柜间,观南青北白,赏官民并举,如同跨越时空,静静倾听瓷器诉说史书失载的历史。


  进入宋元明考古展厅,眼前的一切会让参观者起疑:以往看的陶瓷展,展品好像刚刚穿越到现代,完美无瑕,流光溢彩;而眼前的陶瓷,皆是残片碎器,瑕璺密布。实际上这正是陶瓷考古的特点,古代窑址的考古发掘,所获多是瓷片与窑具。器物虽然残破,却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首先因其出自考古发掘,数量巨大且丰富,故而真实可信;加之遗物都有明确出土地点与层位关系,不同时期的瓷片能够相互缀合,一个窑址的兴衰之象,因此一望便知。


  本次展出的瓷器,在陶瓷史上都留有印记,或为传世不见的孤品,或为史书失载的遗珍。展品丰富难以概说,试举数例以飨观众。


  越窑在唐代曾执青瓷生产之牛耳,与邢窑齐名,并称为“南青北白”。在当时即有诗人吟诵,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其珍品“秘色瓷”,更是历代著录不绝,极尽渲染。如周煇《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不同时期的越窑产品如何?“秘色瓷”是怎样产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随着对寺龙口越窑址的发掘,这些问题才得以解答。厚重的地层如同一本巨著,记录了各时期越窑生产的方方面面。本次展览的秘色瓷,虽然与匣钵窑具粘连,却因此凝结了历史,使人窥知当日秘色瓷生产方式。这次发掘还发现了众多以往鲜为人知的“余姚官窑”。《中兴礼书》记载,靖康之变,宋高宗在仓皇南渡之后,仍不忘举行明堂大礼。在庙堂祭器尽归女真的情况下,高宗降旨由余姚府烧造部分礼器。因此我们在此时的寺龙口窑址的南宋层中,意外发现了大量仿三代礼器造型的产品,器形端庄周正,古朴典雅,在本次展览中亦可一观。


  清人魏源《圣武记》记载元代建制时,以“惟务侈阔”四字尽括。若以此品评元朝瓷器,想来也十分贴切。例如元青花,如同一匹战马,虽然大大咧咧地奔突进了历史,但却娴熟地展现了陶瓷不曾有过的雄浑与矫健。可惜元青花盛极以后衰不旋踵,直到近代方为人所知。景德镇落马桥的发掘,试图在历史的烟云中,捕捉元青花留下的踪迹。本次出土的元青花数量巨大,品种丰富,使人一瞥大元梦华中的瓷器生产盛景。例如本次展览的青花龙纹梅瓶,虽为一残器,却器身宽阔,胎骨厚重,可以遥想当年的器形之硕大。器物的腹部,一条青花三爪龙扶摇直上,巨鳞利爪,流须浮云,虽只见其身,却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巨龙的凶猛与威严。器物肩部环绕一周变形莲瓣纹,莲瓣内以杂宝点缀,布局严整而富于层次,显现出元人制器在豪放洒脱的背后,是对匠心的恪守。梅瓶的旁边,为一釉里红高足杯,外壁以红釉书诗文“不饮空归去,桃花也笑人”,意为兄弟朋友相逢,如果不喝酒就各自别离,连桃花都会取笑他们。高足杯是元代典型器物,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热爱持杯畅饮特甚。此高足杯是在宴会上用于劝酒。马上民族的豪放与农耕民族的典雅,在此器上得以融合。得益于陶瓷考古,元代制瓷业的诸多面相才得以重现于世。


  传统的明清瓷器鉴定有句行话,叫做“永宣不分”,意为永乐和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难以分辨。诚然两者皆是稀世之珍,价值千金,何必区分那么细致呢?但陶瓷考古不是考虑器物的市场价值,而是要透物见人,究心于不同时期瓷器生产特点。2002-2004年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清理出一批时代明确的永乐、宣德时期的瓷片标本,“永宣不分”变成了“永宣易分”。同时发掘出土了大量传世不见的孤品,包括内白釉外釉里红赶珠云龙纹碗、红釉梅瓶、刻花云龙纹梅瓶、僧帽壶、印花花卉瑞果纹盖盒、黑釉划花鼎式香炉等。这些独一无二的器物,将在本次展览中一一亮相。


  与端居深宫的官窑成品相比,这些残片因未能通过拣选,被有意地打碎瘗埋,体现了皇权仪制的冰冷无情。在与世隔绝数百年后,他们通过考古得以焕发新生,刷新了我们对宫廷艺术的认识。


  片瓷虽小,却可究天人、通古今,尽显世事变幻。通过这次展览,正可以于遗珍追怀古意,以考古探究新识。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