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画是英国视觉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别。从18世纪至今,无数画家、文人用画作与诗篇铸就了英国风景画的辉煌传统。4月26日,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作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风景画展,本次展览分为“现实与梦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现代早期风景艺术”和“现代晚期风景艺术”五个部分,以期全面展示18至20世纪英国风景绘画发展历程。
透过泰特美术馆精选的71幅馆藏作品,绵延300余年的英国画卷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铺陈开来。
从背景到主角
大约1700年以前,英国还没有描绘风光的传统,画作多以肖像为主,风景至多是放置在肖像后的背景。18世纪初期,英国在经济和政治力量上迅速崛起,艺术家对于国家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促使他们描绘英国的城市与乡村风景。
同时,17世纪兴起的科学革命鼓励艺术家们对自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因此可以在扬·希伯瑞兹的《泰晤士河畔亨利镇的彩虹风景》中看到田野、码头、啤酒屋以及繁荣的市场,还有画面上方富有戏剧性的两道彩虹;又或是在英国风景画奠基人之一托马斯·庚斯博罗的名作《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中,感受以阴沉的天空、湖泊和远山营造出的田园风景。
起初,英国风景画深受荷兰、法国、意大利绘画影响,前往意大利旅游的英国人收藏在罗马工作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和尼古拉斯·普桑等创作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并带回英国,以理查德·威尔逊为代表的英国艺术家开始模仿这些古典风景画的创作风格,开启了英国风景画的传统,而理查德·威尔逊也被称作英国风景画鼻祖。古典主义风景画通常带有宗教的庄严神圣之感,画面中常常见到庙宇、湖泊等具有罗马风情的意象。
古典主义的兴盛引发了18世纪后期来自浪漫主义的反叛。与讲求平衡与美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艺术家描绘的大多是暴风雨、地震等野蛮又危险的自然现象,由此迸发出与大自然更强烈的情感交融。当时的代表画家之一就是透纳,在《格里松山的雪崩》一画中,他描绘了瑞士格里松山发生雪崩时,大量冰砾倾泻而下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毁灭性力量。
透纳与康斯太勃尔是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意大利影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人。到了19世纪,早期风景艺术的宏伟壮观被摒弃,艺术家转而创作让人感觉更为亲近的风景画,也就产生了大批自然主义画作。此次展览中,康斯太勃尔的《戴德姆的水闸和磨坊》展现了斯陶尔河上一座面粉磨坊前的水闸,透纳的《格朗维尔》描绘了法国诺曼底科唐坦半岛海岸边的一个小镇,都是平易近人的主题。
自然主义画作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影响了法国艺术家,为克劳德·莫奈等带来灵感,并最终促进了印象派的诞生。而反过来,印象派所运用的“外光法”和松散自由的绘画技巧,又为英国风景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世纪的变革
整个20世纪,面临各种艺术流派兴起、摄影艺术和其他媒介艺术慢慢崭露头角的状况,英国风景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世纪上半叶,英国风景艺术呈现出一种既锐意创新又极端保守的双重性。艺术家们对欧洲艺坛的激烈变化做出回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到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痕迹。
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的《北威尔士的阿雷尼格山》创作于1913年。这是他以此风景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以迅捷流畅的笔触绘就,其中能够看到“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影响。
保罗·纳什是1930年代英国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倡导者,其创作的《梦中的风景》很明显受到意大利形而上学派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的影响,表现了艺术家非常熟悉的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海岸。
到了20世纪中后期,英国风景绘画艺术仍然在不断创新,彼得·兰宁运用大尺幅和抽象表现主义的作画方式描绘了故乡康沃尔郡的空中景色;汉密斯·伏尔顿用摄影和文字来展示在风景中行走的过程;理查德·朗用石头、树木及其他在世界各地行走时寻找到的素材来制作雕塑。
创新之外,仍有其他艺术家继续用传统的方式绘制传统主题的作品,比如斯蒂芬·麦肯纳描绘的油画《英国橡树》,这件充满传统意味的作品是近代英国风景艺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时代变迁,无论媒介与风格如何转变,英国艺术家们仍然对风景这一主题深深着迷。如今风景画依然被视为对英国视觉艺术做出了最大贡献的艺术类别。从展览的最后几件展品可以看出,这一艺术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充满着无限的新意与可能。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