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其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热议。乡村文化振兴中,艺术家究竟能做些什么?4月19日下午,省文化厅艺术家“乡村文化振兴”专题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我省近20位戏剧、曲艺、歌舞、美术等领域的老中青艺术家展开交流。
艺术家们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并不等同于“送文化”下乡,而应从百姓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出发,“量体裁衣”地开展艺术创作和文化惠民。同时,还应该引导百姓积极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
“送文化”不能“自娱自乐”
聊起“乡村文化振兴”,省川剧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崔光丽首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前几年我下乡演出,台下居然有人举着我的名牌,让我吓了一大跳。”崔光丽后来得知,这位观众曾在成都看过自己主演的《柳荫记》,对川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乡村依然有受众空间。”
类似的经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指挥、作曲周玉也曾亲身体会。一次受当地票友邀请到德阳乡下演出,周玉和同事们准备了8个折子戏,没想到两天时间里,会议室大小的演出场地竟然一直挤满观众。“针对不同乡村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文化背景,我们是否可以制定不同的文化振兴措施,而不是仅仅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送文化’?”
这一提议,得到与会艺术家普遍响应。着名编剧李亭最近到凉山昭觉、布拖、冕宁等地采风,准备创作一部扶贫题材作品,但她一直觉得难以下笔。“我们是在作品里直接体现扶贫政策,把‘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直接唱出来?”李亭认为,无论“送文化”下乡,还是创作乡村题材文艺作品,都不应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必须考虑融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贴近观众生活经验。
发掘乡村文化“原生力”
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冷柏青、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张勇分别来自湖南祁东和江苏盱眙,据他们的观察,乡村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各地普遍现象。“现在不缺艺术家,缺的是观众。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吸引观众,让他们知道传统尚在。”张勇说。
艺术家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切实的作用?冷柏青认为可以深入民间挖掘、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不少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例如建筑、饮食文化等,因为缺乏经济价值或者不适合现代需求而逐步走向消亡。”冷柏青认为,在父子、师徒等传统传承方式式微的背景下,应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乡村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展示、传承和转化、发展的平台。”
还有不少艺术家认为,应注重参与性、互动性,让广大村民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翁”。“我们要把文化留在当地,就要更多地把先进的理念、策划、点子送出去,发掘地方文化的‘原生力’。”省人艺制作演出中心主任黄梁宇举例道,可以尝试以乡村为单位组织特色文化节会,让老百姓担纲导演、编剧、演员,逐渐形成重视文化的良好风气。“培植乡村文化的土壤,让文化自然地‘长出来’,或许今后乡村文化反而能跟我们碰撞出更多火花。”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