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钟昊
主题性美术创作一直是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围绕重大题材,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风格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其中,当下一些主题性雕塑作品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美术馆近日举办的“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中,28位青年雕塑家创作的135件雕塑作品或许能让我们领略到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的面貌,也一窥当下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特征。
如果说,老一辈雕塑家严格地沿袭着写实艺术的传统,那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一代的雕塑家们逐渐从这种传统中走出来,拓展了雕塑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运用的多样化,更注重对雕塑艺术本体的研究和形式的创造。
展览中,既有革命题材、典型人物的写实,也有日常情趣、观念表达的写意,更有不少将两种艺术风格相融合的作品。青年雕塑家刘松的作品《远方的呼唤》便是写实艺术与写意的结合,以空间压缩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圆雕加以浮雕化,形成一种较新的雕塑语言和艺术风格。彭汉钦的《家乡的河》并未采用细致的雕刻表现宏大的叙事场面,而是运用单纯朴素的写实手法,在形象上仅仅定位于一位八路军小战士,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让观众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盛杨认为,这些青年雕塑家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让他倍感亲切,另一方面又很新颖,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思想上都没有陈旧保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则认为该展览让“中国雕塑界刮起一股清新感人的青春旋风”,体现了当下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精妙写实风的成熟、写意观念风的崛起与写意型纪实风的兴起。他尤其提及最后一种风格,是将中国现代写实艺术与传统写意结合,加入抽象的表达形式,既体现了青年雕塑家对于现实生活直观形象的把握,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尊重。
青年雕塑作品展为中国雕塑艺术和主题性美术的未来发展道路带来了新的思考。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希望青年雕塑家可以从过去“高大全”的表现手法里走出来,也从现当代某些一味追求猎奇、怪诞的风气中走出来,走进人民,走进历史。王一川认为,写意作品还应再多一些,有的作品仍旧过于写实,忽略了对内心的探索。盛杨则寄希望作品更加精炼,并且在拥有个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相呼应。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