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画家齐白石》是中国摄影大家郑景康1955年拍摄的作品。该作品的原始照片在2009年华辰秋季拍卖中以2.8万元成交。
2006年,解海龙的《我要上学》作为华辰拍卖首场摄影专题的首件拍品,有“限量30,签名并附证书”的说明,拍卖底价24万一30万,最后成交价为30.8万。这件作品完成于1991年,因其标记了一个特定时代,当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文化内涵更受关注
在今天的拍卖公司中,华辰影像拍卖是最早启动摄影艺术作品拍卖的公司。它从2006年开始,首推影像拍卖收藏专场风气,经过十年精心打造,目前已经成为知名度最高、权威性最强的摄影艺术交易平台。5年以后的2011年,交易额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又3年后的2014年,成交额已经达到2500万,写就了摄影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其后上海影像博览会也专注于摄像艺术品交易,博览会旗下各画廊的影像作品交易额,都在百万元以上,整个博览会交易总额肯定在千万元以上。就这些年的成交情况看,摄影作品中有典型的历史事件题材主题的,一般会很受欢迎,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画家齐白石》《1949年北平解放》《50年代北方农业暖棚》等等。如果有成序列的作品群,价格会更可观。香港梦周基金会收藏英国摄影史学者泰勒·博耐特着《中国摄影史》巨着中的全套图像藏品,花了700万英镑(5000万人民币)。华辰影像拍卖于2016年秋拍中有数套影像艺术品拍卖,都已登上千万元级。除此之外,一些影像藏家开始关注起摄影收藏的文化内涵,比如大批购入摄影专业的古籍善本、签名本、手工摄影册。比如有专家花巨资搜寻到一部原版蛋白相册,是1857年的最早摄影书;比常识中我们所知的最早时间1872年还提前了十五年。收藏家开始不满足于比拼收藏量和价位高,而是开始讲究相关知识系统和文化含量,有研究有思考,这才是一个艺术领域和学科成立的关键支柱。
理论体系亟待建立
十年来中国的影像艺术收藏,迅速走过了其他艺术几百年才走过的路,发展极其迅速。但回头看看,真正要使摄影艺术创作和收藏走向更高阶段,首先的问题是要培植、形成自己独有的摄影史、摄影美学、摄影现象和作品批评的理论架构。如果都是摄影家个人的经验体会,缺少理论依凭;无法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原理、原则,以作为大家接受评判思考赞否的公共基准,那么个别现象再精彩,也不具有通用性和可参照性。亦即是没有提炼出普遍规律。反观美术音乐戏剧舞蹈,都是以各自拥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美术史家音乐史家或还有各艺术门类史学美学家队伍作为成熟标志的。史论的存在标志着思想、思维、思考的成熟;实践家有很好的灵感和个性经验,但要上升为独立学科,没有一支强大的理论人才队伍是无法完成历史使命的。其次,是要有公共设施硬件建设,比如摄影博物馆、各专题的摄影影像艺术馆,分专题深入如关于原版老照片、关于纪实性影像艺术品、关于“民国范”、关于“红色影像”、关于影像交易拍卖、关于人物肖像——如果没有摄影,我们怎么会在脑海里马上跳出丘吉尔首相的阴骘表情、麦克阿萨将军的烟斗和大长腿,还有二战结束之时的《世纪之吻》?甚至还有西泠印社早期雅集老照片透出的孤山风雅?
除了摄影作品评论之外,关于摄影史,有哪些公认的学术成果?讲求技术演进史的?讲求社会文化主题史的?讲求图像形式史的?讲究用光色彩演进史的?梳理摄影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中西摄影意识对比甚至如郎静山这样有意把摄影向水墨画上靠近之范例的?一部常识介绍读物的“简史”式的文字,和不断细化每一个分科领域的专题史流变的成果群,其间就是一个幼稚和成熟、简陋贫乏和丰富厚实之间的差别,而提供对摄影收藏史鉴定史的支撑也是天差地别的。故这样的一连串问题,正足以帮助质询追问我们的摄影影像学界的同道们,目前上述这些我们都有吗?或者还缺哪些科目没有成果?从而找出我们摄影界存在的差距并迎头赶上之。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