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评点的展览有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培根,弗洛依德与百年绘画生活”,展现作品所流露出来的人性、勇气、感情与真理。上海明珠美术馆的“安藤忠雄展·引领”,呈现安藤忠雄的人生经历以及起于自学的建筑生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张大千艺术展”呈现了张大千敦煌时期前后的创作和他的收藏,以及师友的作品。
培根,弗洛依德与百年绘画生活
展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展期:2018年2月28日-8月8日
票价:19.5英镑
点评:在这场展览中,真正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性、勇气、感情与真理。
评星:四星
虽然我非常想说是大卫·邦伯格(David Bomberg)那引人注目的风景画,或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存在主义那一套挑战教皇和类人猿的东西使我对泰特美术馆最新策划的这场既才华横溢又十分大胆的展览着迷,但事实上吸引我的是一只乳房。在卢西安。弗洛依德(Lucian Freud)早期的画作《少女与白狗》(1950-51))中,他的第一任妻子,凯蒂·加曼(Kitty Garman)穿着一件灰绿色的晨衣,一只长鼻子的狗靠在她的膝盖上休息。她的一只乳房裸露在外,而另一只则隐藏在蓬松的面料之下。在看这幅画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神秘的心跳声,以及她跳动的脉搏,也许是她覆盖在乳房的手导致了这一切。
弗洛依德这位画家,就像卡拉瓦乔一样,在一瞬间就击中了我,传达给我那种真实的震撼,这种有点令人不安的感觉就好像你在直视着的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生活本身。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肖像画中所传达的这种奇怪而又可爱的的亲密感变得更为强烈了。在弗洛伊德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两幅伟大的画作中,其中有两个人物:行为艺术家利·鲍威利(Leigh Bowery)和福利主管苏·蒂利(Sue Tilley),策展人巧妙地为主题:“熟睡” 选择了这两幅画。蒂利睡在扶手椅里,艺术家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她在无意识情况下的状态。而另一幅画中,鲍威利也同样陷入了梦中,他光秃秃的头以一种温柔的方式侧躺在他柔软的肩膀上。这些画不仅使我们眼前一亮同时也非常引人入胜,就好像在镜中观察你自己的脸一样:一种迫切、亲密而又奇异的感觉。
在这个展览中,完完全全的敏感和那种坦诚感会一次又一次地震撼到你。保拉·雷戈(Paula Rego)于1988年创作的这幅杰作《家庭》,乍一看似乎是对父权制形象的一种冷漠抨击。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在卧室中对父亲施暴,,实际上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怜悯的场景,创作于雷戈的丈夫将死于多发性硬化症时。她和她的女儿正在帮助他,而非折磨他。他们负担着非常剧烈的痛苦。
在迈克尔·安德鲁斯( Michael Andrews)的《梅兰妮和我游泳》(1978-79))中,一位父亲正在一个黑色的池子里教他的小女儿游泳,周围环绕着危险的岩石。完全没有防备的人类是最谦卑的,尤其是安德鲁斯看起来还有点虚弱,而且这个中年男人还有一个孩子要保护。黑色的池水掩埋了他们浮起的身体,就像这份责任的克星一般。
这份对生命的肃然起敬的感觉一直存在于弗兰克·奥尔巴赫( Frank Auerbach)和莱昂·科索夫(Leon Kossoff)的画作中。在展览的核心部分,这两位成了令人敬畏的双人组合。弗洛依德和培根也许是官方海报上的明星,但是除此之外这场展览至少还有四位伟大的画家,需要注意的是,我在使用“伟大”这个词时丝毫没有轻率的意思。奥尔巴赫和科索夫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创作的那些看上去泥泞、带有污迹、像是刚出土的画作中传达了一种模糊的庄严感,一缕成熟的感伤集中于泥泞的画作中。
弗兰西斯·培根从1953年一个关于狒狒的研究开始,对你实施连环“轰炸”。他用一种意想不到的微妙的方式将一棵树在阴影中呈现出来,缓和了你因为看到那些咆哮的嘴巴和裸露的牙齿所带来的惊吓。紧接着,他就用一种神秘力量向你展示了这幅《伊莎贝尔·罗索恩的画像》,这幅画通过把她的脸撕成碎片,然后像一个醉鬼一般把这些碎片重新拼贴起来展现画像主人的美丽。如果你觉得这看起来就过于暴力,那千万别看画着畸形男性形象的《三联画》(1974-1977年) ,这幅画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依然是一幅杰作。屋头的幽灵在空空的海滩上神出鬼没,培根就正在这些疯狂的幽灵间哭泣,哀悼着他的情人乔治·戴尔。
在这场展览中,真正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性、勇气、感情与真理。无论是哪样导致了这些作品意义深远,科索夫、奥尔巴赫、雷戈、安德鲁斯、培根以及弗洛依德都拥有它们。他们是英国现代艺术真正的英雄。(编译/孟悦)
安藤忠雄展·引领
地点:明珠美术馆
展期:2017年12月30日—5月20日
票价:100元
点评:展览位于安藤忠雄亲自设计的“光之空间”,在安藤所创造的这个充满隐喻的小宇宙里,观众将看到他的人生经历以及起于自学的建筑生涯。在这个空间中,安藤引领人们发现光。
评星:四星
作为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安藤忠雄展·挑战》的姐妹展,《安藤忠雄展·引领》正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明珠美术馆由安藤忠雄本人设计,安藤忠雄在上海虹桥爱琴海购物公园设计了“光的空间”,又被成为“安藤蛋”。这个“卵”形空间连通8楼的明珠美术馆与7楼的新华书店,“卵”形空间设计是安藤忠雄最重要的建筑隐喻手法之一,较之圆形,它更富有生命力和变化,既意味新生,又代表回归。在本次展览中,观众能够置身看到“安藤蛋”的模型和草图,与此同时又置身于安藤所创造的这个充满隐喻的小宇宙中。
安藤忠雄自学建筑,从小住宅设计起家,逐步涉足美术馆等其他大型公共建筑领域。他注重场所精神,追求“符合该场域的独一无二的设计”。他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尤为出名,而他的“教堂三部曲”则被奉为经典。
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光之历程”、“思想之光”、“艺术之光”、“创作之光”与“光之阅读”,以建筑模型、纪录影像、创作产品、设计手稿、书籍文献等形式,展示安藤忠雄作品中的特征,以及它们对建筑界的影响。展览以黑白为基调,空间内设有不同大小的“孔洞”和形状各异的光源,似乎更能凸显“光”在空间中的表达和影响。观众能够在移动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观察角度,并且在不经意间发现投于周身的几何光影。在这个空间中,安藤引领人们发现光。
“思想之光”板块营造了一条时光隧道:长廊的一面密密麻麻地铺叙着安藤忠雄的人生经历与建筑生涯,照片、文字、视频、书籍,能让人看到这个出生于二战期间的日本人,如何被建筑引领,又如何引领建筑。而在“艺术之光”板块,观众将在一个个彼此独立又互通的白色空间里,通过影像、图纸和视频,看到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创作过程。在一些白墙上,则印着安藤的名言,能让人看到,他并非只是建筑师,或许还是引领人们找到人生希望的那束光。(文/钱雪儿)
张大千艺术展
地点:中国博物馆
时间:2018年1月16日至—3月4日
点评: 展览主要呈现了张大千敦煌时期前后的创作,也搭配了他的收藏和师友的作品。从四川省博物馆和荣宝斋借来一些重要作品,近距离观看着实能让观众一饱眼福。但是作为展览,其历史的表述和文本的梳理性未能全然尽如人意。
评星:三星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风云人物。绘画方面天才的造型能力和模仿水平有目共睹,远赴敦煌的勇气和旅居海外的经历更使他有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再加上一些情史的花边新闻,制假贩假的道德批评,以及当今拍场上的天价,都使得“张大千”成了一个符号,甚至是神话,具体的艺术家及其创作反倒隐匿了。
本次展览陈列了画家的一批画作和收藏。这绝不是一种神化的过程,而是给了观众走近艺术家创作的机会。但就整个展览而言,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展览呈现,似乎还未能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梳理、打磨的地方还有不少。
本次展出作品共一百余件。“集古得新”和“临摹敦煌”是张大千的创作,分别是传统山水画和壁画临摹,“大风堂收藏”和“大千师友”是他师法和交游的侧面,而“大千用印”也自然是不可缺的一部分,可惜的是,展柜里印章的摆放和光线的设计不太令人赏心悦目。
展览展出的张大千自己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中年时期的1940年代,即他前往敦煌临摹壁画(1941-1943)前后。最大的亮点自然是大量的壁画临摹的作品。整体看来,张大千的临摹以唐代壁画为主,画面设色艳丽,人物体态饱满,体现出画家个人的趣味选择。展览内厅的核心区域陈列了张大千敦煌临摹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即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整体气势撼人,细看仍然不脱张大千绮丽柔美的风格。
张大千的模仿能力极强,其不同题材的取法对象众多。敦煌壁画的临摹,除了设色上的影响,似乎仅在宗教人物画上有着直接借鉴。其他的无论是仕女人物还是山水竹石,其脉络则遵循着文人画和宫廷画。比如,提款为“壬午之秋写于敦煌石窟”的《越山图轴》,平远之景内,丘陵、小溪,一派南宗画之意,明显是遵循山水画传统,而非描摹敦煌实景。
《华山云海图》是一幅长卷,在题跋中张大千自谓上溯张僧繇、李思训。他以石青石绿、朱砂泥金重彩绘制出贵族气派的设色山水,在展厅一侧闪闪发光 。对张大千影响的前辈书画家实在不少,其他的比如石涛,比如他的老师曾熙和李瑞清等等。其师法对象众多,风格也不甚相同,而无论是文人气或是野逸风,在被张大千吸收后,似乎都会归于一种清美流丽的雕琢感。
总体而言,展览内容比较充分,依模块划分,前端有简要介绍,作品标签也有二维码供观众提取更多信息。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展览很有一种整体性回顾艺术家创作的姿态,但是所聚焦的时期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共性或者过渡性也未充足开掘出来。梳理性的文本不充分,这样一来,似乎是把一个下了定论的“大师”创作作为一个景观推给游览者。(文/小羊)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