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短两个多月里,仅本市就诞生了三家超大型民营美术馆,展厅面积动辄1万多甚至2万平方米,民营美术馆的建设高潮前几年就兴起了,看来,到今天仍在兴奋头上。
看不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甚至会问,有必要建这么多美术馆吗?当然,圈内老练的人不会问这么肤浅的问题,但他们往往会追问一句,这美术馆是怎么运营的?
这么多美术馆的拔地而起、接踵而至,的确是有某些驱动力存在的,具体而言,大致来自四个方面:收藏者的积累、艺术市场的发展、企业转型的需要和社会氛围的支持。
建美术馆,藏品少当然无法想象,我们的艺术品收藏家大部分起步于最近的十几二十年,总得把藏品积累到一定程度,积累到成一定系列,他才有胆气来建美术馆吧?另外,从私藏到公藏,他的思考总得达到一定深度才行吧。
当然,我们的藏家收藏速度也真的很快,这完全得益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崛起,从1993年中国内地举办第一场拍卖会总成交额才800多万元,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我们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从艺术品拍卖尚不合法,到艺术品“亿元时代”,历史大笔转瞬间写就,而今,民营美术馆成了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主要资金力量。
近几年,企业转型做文化的消息屡见于各种传媒,建民营美术馆的,往往是大型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更是迫切需要转型,而文化行业中的美术馆建设,便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从社会层面看,当今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各地都有文化建设的冲劲,给地、给政策,甚至资金扶植……民营美术馆的春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美术馆的建筑之美、藏品之丰,也让人们对其今后的运作充满了期待。但从前些年诞生的民营美术馆普遍的运作情况来看,要想真的春意盎然,还得有一番磨砺。
所谓相爱容易相守难。最近两个月里,我就连续听到好几对朋友离婚的消息,有一对的结婚喜帖我还存在手边呢。心情不佳之余,就想到其实美术馆的建设也是一样,硬件树起来容易,在市场上买优质的艺术品也不难,难的是接下来天长日久的柴米油盐过日子。
运营团队有没有,运营模式是否可持续,办展定位如何设置,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这些,才是美术馆建成后,必须面对的磨人现实。在国外,对于民营美术馆、博物馆,政府的考核,就是看你一年接待了多少公众,以及服务质量如何。
龙美术馆成立五年,终于摸出了点门道。其实,美术馆最需要考量的,不是硬件和藏品,而是如何接地气,如何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策划或引进一个展览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让观众愿意来看,看了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提高,最后,彻底地爱上美术馆。
如今,怎样在美术馆里玩得更有意思,是出给美术馆工作人员,也是出给社会大众的一道新题目。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