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人浮想联翩,也能催生诸多误解。
衬衫洁白,一脸专注,端坐钢琴前,音乐人梁晓雪最新专辑《耳边风景》的封面,将他塑造成音乐王子。可其实,他的白衬衫下,有斑斓的文身。《耳边风景》发行前的一个下午,南都记者潜入梁晓雪北京的排练室,他和伙伴正为即将到来的演出,打磨表演细节。
梁晓雪后悔的是,当初注册某网站时无意中选了“民谣”的标签,导致自己所获的奖项都是民谣类:最佳民谣艺人、最佳民谣专辑,他说:“我做的其实是流行。”每当看着微博上跟他道早安、晚安,以及抒发文艺情怀的乐迷发言时,他都会起鸡皮疙瘩。他用词俏皮甚至粗犷,流露出地道的北京爷们儿腔,但他的几张唱作专辑,却又无比深情。
35岁的梁晓雪过着单调的生活,有颗没长大的心,怀着做电影音乐的梦。借着《耳边风景》,南都记者试着戳穿诸多误解,还原梁晓雪。
梁晓雪是民谣歌手?
喜欢听梁晓雪的人,称他为“雪总”,缘于他为了赢得前女友父母的心,开了家卤煮店。可惜恋情并没持续,店铺也转了出去。
为了安静,梁晓雪选择在他的车里完成这次南都独家专访。
他习惯用英文创作,不在意歌词意义的传递,更在乎歌迷聆听时产生的画面感。“我做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民谣,只不过是我擅用木吉他而已,我的音乐也有鼓、贝斯、钢琴、合成器、弦乐,怎么非给定义成民谣……”
如今的梁晓雪多了些笃定,不再纠结于年轻时的杂念。新专辑《耳边风景》里的一首《看见蓝》,书写了梁晓雪心境的变化,展现了他曾经的悲观和不自信。“长得像梁天。”梁晓雪自嘲。“现在不再怕、不再自卑了,一切都看开了。”《看见蓝》的音乐逐渐展开,呈现他30到35岁的经历、蜕变。
梁晓雪有个摇滚梦?
表演场合,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摇滚的梁晓雪。这其实是为了他“制造”的热闹,如果按过往的路数表演,“太安静了”,所以他选择用乐队来增强带动感。但他心中更喜欢的是Livehouse式的小场表演,因为“来看的都是真正的歌迷。哪怕只有一把箱琴,大家也跟你一起合唱”。
小学五六年级时,梁晓雪就摸起了吉他。看到邻居哥哥弹《小芳》,他羡慕不已,花100元买了把红棉吉他,狂练两个月,弹得满手血泡,但琴技猛增,“两个多月就把他(邻居哥哥)毙了”。
摇滚曾是梁晓雪年少时的梦想,他着迷于躁动而愤怒的金属乐,央求父亲给他买电吉他和失真效果器。他成天想着组乐队、办世界巡演,“跟傻子似的,听国外的大牌乐队,查他们的资料,看他们怎么巡回表演。我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喜欢他们的不羁”。他一度蓄起长发,打扮成沧桑的摇滚青年,以至于留学归来父亲去机场接他时,蹦出了一句:“你长得跟你妈年轻时候似的!”
随着年纪增长,梁晓雪的音乐梦想转向了电影配乐,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他的偶像。“相比流行乐制作,电影配乐是项大工程,如果能做,哪怕只做几部,人生就圆满了。”
梁晓雪的生活跟他音乐一样浪漫?
梁晓雪2010年的处女作专辑《Floral tim es/花样年华》里,有一首纯音乐《Sim pleSea》,这是他为《耳边风景》埋下的伏笔。《Sim pleSea》和《耳边风景》里《狂野的海》相互照应,相隔7年的两首曲子,写的是同一天看到的同一片海———南戴河。
梁晓雪留学加拿大时,见过许多壮阔的海滩,但都没能勾起他的创作欲望,唯独2007年的南戴河之夜令他内心澎湃。“当时是晚上六七点,海面还没完全黑,特别静。我吃完饭回来,大家都喝了点酒,海真是凶,波涛汹涌,月光打在上面特别漂亮。你看到它时,会有一种冲动,真好看,真美!”
梁晓雪用“随遇而安”的方式做音乐,不刻意在音乐里灌输价值观和大道理,他的音乐里充满寻常生活气息,上一张词曲唱作专辑《时间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行于2014年,“有时在家喝酒,微醺,忽然感觉就出来了,我就弹琴、录音。有时看电影,脑子里也会有旋律。”
他自认生活单调,但不拘束自己的生活,“睡不着觉那就不睡。事业上可以严格一些,但生活里没有必要强迫自己。”
梁晓雪内心成熟?
面对世俗,梁晓雪的心中总怀着任性,婚姻是他还不太想进入的状态。对于婚姻家庭,他坦言:“不是不渴望,而是有一种恐惧,老觉得结婚后就应该是‘那种形态’了。顺其自然,来了就来了,来不了也无所谓”。
梁晓雪成长于离异家庭,他跟着爸爸。高中时他吸烟,爸爸睁只眼闭只眼。亲戚希望他从事教育工作,经营餐厅的父亲则想让他到体面的酒店工作。
梁晓雪在加拿大留学3年,家人都以为他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直到回国干了一个星期酒店工作辞职后,爸爸才知道他学了好些年音乐。“辞职后当时我天天还是清早起床,然后出去晃。”结果爸爸察觉到他不对劲,“我爸说,我养不了你一辈子。我说,您先借我几千块钱。”梁晓雪从爸爸那里借了四五千元,买了电脑、键盘、音箱、调音台和声卡,“然后就正式进入音乐领域”。
“有时喝酒,微醺,忽然感觉就出来了,我就弹琴、录音。”
《Simple Sea》和《狂野的海》,相隔7年的两首曲子,写的是同一片海———南戴河。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