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迥异于大都市的另一个次元里,庞麦郎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和外部扰攘世界接通的开关失灵,所以沉浸于自我世界,也很难走出“自卑”与“自负”的框框。
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人物》杂志的一篇题为《惊惶庞麦郎》的报道刷屏。主人公叫庞麦郎,提及这名字,很多人脑中会自动回响起那段歌词:“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是的,它就是“洗脑”神曲《我的滑板鞋》。
看完报道,有些人说庞麦郎是怪咖是奇葩是井底之蛙,说他“本是王宝强偏想用刘德华的方式火”;也有人说他单纯且偏执,是圣徒式理想主义者;还有很多人指斥报道“满是戏谑”“刻意丑化”……得看到,媒体呈现只是搭个台子,为其注解的其实是舆论繁复的解读视角。
都知道,“消费”二字如今挺滥觞。而庞麦郎显然是“一步两步”跌入被消费的坑:他生活在“醒搬砖”的环境里,却做着海阔天空的梦;而他的乡土口音、跑调节奏、网吧少年气息和爆棚自信,终被商业公司等看中,成为推销神曲的噱头,其经历也被包装成“小人物逆袭”的励志情节。但庞麦郎并不适应被消费的节奏:他不肯被“奴役”,所以选择逃离;他又觉得自己是大明星,所以也会“摆谱”。
庞麦郎纯真吗?纯真。怪诞吗?怪诞。可他绝非没有行事逻辑的小丑,太多人看他也是基于市井眼光、主流观念,却很少结合、立足于具体语境——他在陕西汉中生活时,每年开销仅七八千元;汉中在他眼中就是“时尚之都”。事实上,在迥异于大都市的另一个次元里,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没见过所谓“世面”,和外部扰攘世界接通的开关失灵,所以沉浸于自我世界,也很难走出“自卑”与“自负”的框框。像庞麦郎,不会用WIFI,不懂商业运作,却揣着音乐梦游弋,他的自信与惊惶,正如作家许知远所说:“欲望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迷惘”。
或许他心理确实难言健全:他的受迫害妄想症,他的孤独状态……果真如此,我们应做的,是借助心理辅导等抚平他的惶恐,或秉持关怀视角缩短其融入社会的半径,而非把他塞进消费程序,在茹毛饮血式猎奇的原始兴奋中将其围猎。《上帝保佑美国》里有一句台词:“我们在社会中寻找最弱势的人,把他们推上舞台加以嘲弄,把嘲笑他们变成了我们的运动和娱乐。”
对我们来说,庞麦郎也许被纳入我们既有的认知模板,但这绝非嘲讽或排斥“另一种次元”的理由——毕竟,总抱着“病态视角”看人,才是一种病。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