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间,家长们早早地忙着给孩子找“高考保姆”,租车子,在考场周边踩点停车位、便利店、药店……有关部门也在忙着出台考试期间的“特殊政策”
民调显示:“非高考生”太紧张了
高考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赵女士每次听到有关高考的消息,还是很紧张。不过一想到女儿乘坐婚车顺利参加了高考,她心里又会变踏实一些,“这一定能给我闺女带来好运”。今年离高考还有一个星期,赵女士就花1600元给女儿从婚庆公司租了一辆婚车,另外配备一名高考期间全天陪同的司机。
高考期间,家长给孩子找“高考保姆”的新闻时见报端,还有的家长在考场周边提前踩点查看停车位、便利店和药店。除了家长,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也在高考前出台噪音禁令,或者在考场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等“特殊政策”。近几年,“全民助考”风越刮越猛,虽然透着人文关爱,但紧张的阵势让不少人如临大敌。
有人质疑,一个高考,怎么要整出这么大动静?本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教育考试频道对1000名公众的调查显示,33.3%的人表示支持“全民助考”的做法,20.2%的人选择“不好说”,还有46.5%的人表示反对。
高考,谁是最脆弱的人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上海第二中学门口,不少送考家长带着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在考场外抓拍镜头:孩子进场的背影、考点学校的校牌、禁止鸣笛的告示……目的是“记录下孩子人生中这一重要时刻”。
石家庄第一中学在高考期间,将教学楼里的“鲜花”都换成了“假花”。学校负责人的解释是:“防止有过敏体质的考生花粉过敏,影响高考发挥。”
临近高考和高考期间,一些“非考生”(不亲身参加高考的人)表现得比考生自己还要紧张,调查中59.4%的人都有这种感受。
“这几年我和老公看电视,只看画面和字幕,从不开声音。”金女士的儿子今年20岁,在北京玉渊潭中学读高三理科。一家三口住的是老房子,隔音效果不好。因为担心打扰儿子学习,她和丈夫总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每天都“蹑手蹑脚地走路”。
6月8日下午,北京的气温创高考两天来的新高,空气里夹杂着燥热和紧张。一谈起孩子,谈起高考,考场外聚集的家长,无论是神情和语气都开始变得紧张、急促。
下午1点半,离高考最后一场考试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金女士早早地和丈夫开车送儿子到达北京市十一学校考点。送考的汽车陆续到达,几乎排满了路边。金女士的丈夫花了好长时间才在路边的角落找到一个停车的地方,金女士赶忙下车给儿子开门。
“从初三开始,我们不知道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家教一小时三四百,单高考前这几个月,就花了三万多。”金女士在北京王府井的台湾饭店工作,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不够儿子高考前一个月的家教费。但是,“为了儿子考上好大学,多少钱咱也得掏!”
一个星期前,金女士特地把一年仅有的七天年假休了,为的是陪考。在家里,她变着法地给儿子做菜加强营养。
对于金女士的做法,同是考生家长的王女士表示很能理解。6月7日一大早,王女士就带着女儿从附近的招待所赶到陈经纶中学考点。虽然家离学校的车程不到半小时,但王女士还是花1000块钱在附近开了个两人标准间。
尽管已经提前两天预订房间,但王女士发现附近很多宾馆、招待所都已客满,“走了好多家,好不容易开到房间,我却一刻也睡不着”。王女士的女儿高考前“一模”考了400多分,上本科比较危险,王女士非常紧张。
(实习编辑:郭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