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资讯 高校精英 高校艺术馆 展演活动 艺术高考 走进名家 院校之窗 初露锋芒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2013-11-25 16:35:2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展览

  中  文: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英  文:1thBeijing Photo Biennial

  主题

  中  文:灵光与后灵光

  英  文:Aura & Post Aura

  时  间:2013年10月24日(周四)至12月7日(周六)

  地  点:中华世纪坛

  展览总监:王璜生

  策展团队:顾铮/李媚/荣荣/蔡萌/巴斯·弗吉(荷兰)

  承   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赞   助:蒙德里安基金会(荷兰)

  支   持: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荷兰驻华大使馆/以色列驻华大使馆/wx-design

  缘起与宗旨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策划的“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筹备工作已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并将于2013年10月24日至12月7日在中华世纪坛等地展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的主要项目。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这一大型展览项目意在观察当代国际摄影交流中,作为一种艺术、应用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媒介--摄影--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效载体,从而不断参与到当代文化艺术的国际交往和新秩序与新格局的建构之中;旨在探寻、讨论和鼓励摄影的语言探索与观念推进,并以带有未来性的眼光和方式发现并扶持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和提升中国当代摄影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引进西方经典和当下前沿的摄影资源,促进中西方摄影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

  主题阐述

  “灵光”(Aura)作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艺术美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被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标志。常常用来概括和表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由于其去手工、去审美和去膜拜化的过程及特点,古典艺术中那种作品内在生发出来的生命气息和外在包围着它的灵韵,以及被赋予的光环缠绕交织一起的“灵光”消逝或黯淡了。而本雅明当时所提出的艺术“灵光”的消逝,主要来自摄影、电影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来以印刷、广播、电视等新技术和传播为代表的媒体变革。然而,今天当我们进入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之后,重新探讨本雅明所谓的那个曾经促使“灵光”消逝的“罪魁祸首”之一--摄影时,却发现,所谓艺术的“灵光”,或许被转化而依然“灵光”,或泛化而为更开放的形态和意义。尤其是在一个被称为“黑暗”的数字化时代,对“灵光”的重新体认,重新把握、审视“灵光”的定义和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理论探讨和现实行动。

  无论是消逝、黯淡,还是重温,重构,在这个“去魅--返魅--再去魅”的过程中,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后灵光”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伴随着数字技术信息的革命,它以一种疯狂、快速、虚拟、迷人和超验的方式改变着艺术的媒介方式、创作观念、及呈现与传播手段,也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待艺术和观看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在“后灵光”时代的艺术,正处在一种以人造的、社会学的“灵光”去模拟与重构、弥散与生成出一套新的艺术价值和标准的过程之中。

  今天,对于“摄影”来讲,也许正处于一个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将“灵光与后灵光”作为“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一方面是想将摄影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状态形成一种彼此参照、相互对应的维度,呈现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想探讨摄影如何在既往与当下、本土与国际、媒介、技术与社会的语境及关系中,生发与呈现出新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在这个充斥“后灵光”的数字时代,如何重新把握和认识,及定义当下艺术“灵光”的特征与意义!

  展览架构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由“主题展”、“国际展”、“爆名展!”和“收藏展”四部分组成:

  一、主题展: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

  越是在变革发生剧烈的年代,越是会隐藏着前进的巨大动力。这动力预示着未来的可能,也预示着变革先机。

  众所周知,2009年,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它被认为是世界格局与秩序重新建立的关键性年份;另一方面,刚刚成功举办过北京奥运会,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稳步发展的中国,其国家整体实力和地位的提升开始被整个世界重新认知。

  2009年以来,中国当代摄影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2009年以来中国摄影所呈现的丰富与多元超过1949年以来的任何时期,但另一个方面,其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年来中国摄影创作中出现的丰富与多元和新趋势与新问题,我们将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和节点意义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六个不同的角度构成主题展,以此探讨中国摄影中的一种新的趋势,并呈现其相对多元的面貌。

  第一单元:溢出的界

  第二单元:景观观景

  第三单元:深浅日常

  第四单元:身体身份

  第五单元:反观再照

  第六单元:再/在新闻

  二、国际展:地图上的点

  “朝外看,走向世界”,觊觎外部世界早已成为西方社会的特征,西方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文化经济状态。而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等在这种“朝外看,走向世界”中不仅身体力行,而且更是记录、发现、揭露及追问等。本次“国际展:地图上的点”选取了近些年来西方纪实摄影师和纪录片电影制作人创作的与地域冲突有关的作品,特别是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高加索。这些作品反思着相关的政治、战争、文化、经济的模式和冲突问题。而中国也正“朝外看,走向世界”,其新的政治、外交、经济模式等,都可能成为中国的摄影艺术家们关注的对象任,也可能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地缘政治出现新的格局。

  “地图上的点”的作品选择,另有原因,即它们都是在非主流平台上制作的纪录片范例,包括独立的文化环境,而不再是已然丧失了感召力的大众传媒。包含独立的展现空间和文化环境,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图像、文本与声音的结合,以及在这样的独立空间中连接着跨空间的平台:如网络,iPad或装置等与之兼容的多媒体平台。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发布之地,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信息来源之地。藉此不仅能获得背景资料,还能看到业余爱好者上传的影片、档案、新闻来源等。各种本土叙事、非专业水准的影像带给我们的“后灵光”的真实性,是大家在这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地图上的点”单元汇集近年来西方摄影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并将这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趋势整合成一个独立的主题性展览,以此来呈现出与主题展相对应的一种参照性、开放性维度及全球化眼光,同时也为我展示出一种文化空间的冲突表征。

  三、爆名展!:来自青年策展人的提名

  本单元将以青年摄影策展人提名青年摄影师的方式(每位策展人提名2-3位1978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摄影家,并以此构成独立展览)进行,通过青年摄影策展人各自有针对性的主题策划,进而呈现出他们对当代中国新摄影状态的思考。旨在为青年策展人和青年摄影家搭建一个学术和展示平台,扶持、鼓励他们展开策展及摄影创作实践。同时,也从另一种更多维的视角来推动和展示近年来中国摄影的新趋势。

  四、收藏展:本土与西方

  1、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1-2012年间成功举办了“原作100:美国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中国巡回展”,该展作为2009年以来对中国摄影界产生影响最大的西方摄影作品展,不仅使摄影的“原作”概念在中国形成进一步的广泛认同,更为中国摄影界提供了一个重新建立摄影认识的新契机。此次双年展,我们将继续同美籍华人收藏家靳宏伟先生合作,从其新近收藏的一大批藏品中挑选少部分摄影大师(哈里·卡拉汉、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莎莉·曼、辛迪·舍曼、古斯基、杰夫·昆斯)的精品,围绕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进行相关展览策划。

  2、从“新摄影”到新人奖:三影堂的收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文革结束后开始寻求从沙龙美学和社会批判角度追求新摄影语言的一代摄影师不同,“新摄影”潮流中的摄影师们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自身,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摄影的自我映射这一特性入手,以当下宏观的社会现实状况作为影像创作的载体,镜子般地在创作的图像中,把一代人的困惑、焦虑、压抑和怀疑呈现出来。从那一代人开始,更多的摄影创作者开始探索摄影在政治和社会批判工具这一功能之外的可能性。而2008年开始举办的“三影堂摄影奖”,在发现摄影新人的同时,也对延续这一可能性探索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年轻一代的探索更具多样性,也体现了更多的层次和越发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本次展览即是对这一脉络的一个呈现,以三影堂藏品向公众展现九十年代后中国摄影走过的的探索之路。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分为论坛、研讨会、讲座三个部分。我们将吸收以往的经验,努力于扎实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将围绕摄影与美术馆、博物馆制度的关系,本雅明的美学与摄影的关系、西方现代主义摄影的美学与审美标准、以及摄影如何作为一种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人诉求表达方式等诸多议题展开。

  1、论坛

  (1)、国际论坛:摄影与艺术机制

  我们将邀请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机构中的摄影部分负责人、策展人,请他们发表主题演讲并结合圆桌讨论的方式,探讨美术馆、博物馆这种艺术制度下的摄影展示、研究、出版、保护、收藏等相关议题。

  (2)、青年论坛:灵光与后灵光--新摄影新问题

  一直以来,青年摄影批评家在中国摄影界是个十分模糊的群体概念。直到最近两年,一批热衷摄影理论批评和摄影策展实践的青年人涌现出来,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以及不同的看待当代摄影的角度。而本次双年展我们也是针对这批青年摄影批评家、策展人设立了一个“爆名展!”版块。因此,“青年论坛”也将围绕他们的展览和各自对当下摄影的判断和讨论进行展开。

  2、研讨会

  摄影、民众新闻与社交媒体时代

  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媒体的出现,它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摄影的传播方式、途径和功能。今天,Web2.0已经将我们带入一个所谓“自媒体”的时代。为此,我们将邀请一批在新闻传播领域和视觉文化研究领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新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和摄影场域展开深入研讨。

  3、讲座

  三人“顶谈”

  三人“顶谈”部分将以若干个三人对谈的形式,用一种或比较激烈对抗或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当代摄影中的各种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形式很像有关摄影的“脱口秀”。届时,我们将邀请参家此次比摄影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和嘉宾们一道为观众奉献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和对谈。

  艺术家与作品

  1、本届双年展为邀请展。参展艺术家名单由策展团队根据展览单元及主题共同研究、挑选和决定。

  2、邀请参展作者包括国内、国际摄影家。

  3、参展作品媒介及范围以摄影为主,并包括以摄影为主要媒介方式的影像、多媒体、装置等。

  出版物

  除展览期间的小册子、折页外,我们将重点出版两本画册。一本是《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展览集》(简称《展览集》);另一本为《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论文集》(简称《论文集》)。

  1.《展览集》,包括策展人专论、艺术家作品和展览期间的论坛、对话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的综述、纪要。

  2.《论文集》主要收录专门为研讨会撰写并提交的论文。

  再次感谢您为“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做出的贡献!

  中央美院特约记者梁岩报道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