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资讯 高校精英 高校艺术馆 展演活动 艺术高考 走进名家 院校之窗 初露锋芒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

2008-04-23 02:50:09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

   

  时逢2008中国奥运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国实行学位教育3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三十年春风化甘雨,三十载桃李满天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30年的奋斗历程与今天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几代艺术家、专家和导师的智慧与心血,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谨向长期关心、支持我院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海内外校友和我们的导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诚挚邀请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和校友届时莅临我校,共襄盛典。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艺术类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国务院首家批准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所在单位,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9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分别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和文艺学。其中,艺术学专业主张从多种角度研究艺术的现象和本质,以文化建设为目标,以吸纳学术先进,深研学术,整理传统,融会新知为宗旨,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未来走向和变化;音乐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仅从理论上建构了中国音乐学的整体框架,还在民间采集乐器实物、乐书曲谱、录音资料等方面著有建树,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心;美术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通过几十年研究、教学的积累,在美术考古、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现状研究等基础上,对美术作了综合性的系统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史研究体系、美术学理论体系和美术批评体系;设计艺术学专业是一门新建学科,现有设计理论与批评、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环境设计与研究等理论类专业方向和视觉传达、建筑、纤维、陶瓷、服装设计等实践类专业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对设计艺术的历史、理论进行独立研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能力;戏剧戏曲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在几十年科研、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理论联系实践,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特色,从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的角度对戏曲作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比较完备、科学的中国戏曲学理论体系;电影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中国电影史研究、影视艺术理论研究、外国电影电视研究,从理论上建构了中国电影学的整体框架;广播电视艺术专业,通过深入了解广播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广播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以及广播电视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进而把握广播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其学科的培养方向主要有:电视制片体制研究、电视剧研究、戏剧影视理论、电视剧理论与批评等;舞蹈学是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基础学科建设,尤其在中国舞蹈史和舞蹈理论领域,不仅有众多研究成果,而且以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该领域的全国最强导师阵容,舞蹈史学、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生态学、舞蹈批评和舞蹈美学等都保持着全国学术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也是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后,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从而成为目前国内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教育机构。

  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聚了一大批在各个学科卓有建树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莱、吴晓邦、侯宝林、李希凡、冯其庸、周汝昌、陆梅林、李少白、范曾、刘梦溪、王文章、张庆善、陈飞龙、李心峰、方李莉、张振涛、田青、乔建中、秦序、居其宏、王子初、崔宪、项阳、水天中、郎绍君、刘骁纯、王镛、陈绶祥、陈醉、邓福星、翟墨、顾森、张晓凌、梁江、郑工、吴为山、牛克诚、刘荫柏、王安魁、章诒和、姜昆、刘祯、刘文峰、贾志刚、马也、贾磊磊、丁亚平、章柏青、仲呈祥、朱乐耕、孟繁树、资华筠、王克芬、董锡玖、冯双白、欧建平、罗斌等,他们丰厚的艺术积淀、深厚的学术修养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求实创新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构建了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基本教育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强调以科研带教学、以理论促实践,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的综合培养,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下,积极发挥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优势,以博采新知与专业精深为目标,先后为我国的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30年来,研究院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各类研修生近3000人,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时至今日,他们分布在国内外教学、科研和文化管理等工作岗位上,许多人已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学术骨干、工作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促进我国艺术科学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体制改革、科研创新和基础建设的发展,全院科研人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艺术科研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构建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同时,遵循、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我院自身的优势出发,以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勾画发展蓝图,探寻创建既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范,又体现艺术教育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从而促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开创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在保持传统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实践的协调发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在继续重视艺术史论研究、教学的同时,为适应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创建了许多新兴学科,如非物质遗产保护、文化战略研究、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研究、艺术创作等等。并且,结合这一发展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加强培养自身导师队伍的同时,还聘请了许多院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学者,充实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保持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艺术实践类人才的培养,分别在影视、美术等专业招收实践类硕、博士生,相继培养出一批理论、实践双能复合型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统研究生教学之外,还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培训教育,以艺术培训中心为主体,着重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分别举办了美术学、音乐学、戏剧学、舞蹈学、影视学、中国画创作和油画创作、书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的研究生课程班、寒暑假集中班、研修班、访问学者等各个层面的培训。特别是近几年美术创作专业的名家工作室,如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郭怡孮花鸟画艺术中心、杨飞云油画工作室、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杜滋龄人物画工作室、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工作室、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等,成为研究生院的又一办学特色。另外,为了推进研究生院教学工作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研究生院于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世界前沿艺术论坛”系列讲座,邀请到法国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卡佛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格罗斯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美国LTB HOLDING公司执行总裁路易斯·麦克班女士和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30余位,做专题讲座数十场。为我院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加快国际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开放发展的模式,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性与活跃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正在向世界一流名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校庆的各项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庆典活动将于2008年10月中旬举行。我们盛情邀请并热忱欢迎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和各界朋友拨冗出席盛典。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30周年校庆筹备办公室

                                                                                                  2008年3月26日

(编辑:萧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