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原典、原生态,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艺研讨会”昨天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论坛由同济大学与北京文联联合主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
93岁高龄的华师大教授徐中玉也出席了会议,同作家马原、孙甘露、北大教授陈晓明、同济大学朱大可、王晓渔、阮仪三等诸多学者探讨了在文化一体化的过程当中,面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强大压力、市场经济的挤压和文化的提升引发的文化危机。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面临三种出路,第一就是探求文化创新和原创文化的发展,第二是原典城市文化和传统的有效继承,第三是原生态的文化,大力发展挖掘保护和开发民族的草根文艺。
北大教授陈晓明提出了中国文学面对现代的挑战和全球话语环境下的汉语焦虑,“指责我们的作家没有原创力,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有没有认真对待过文学。”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提出了传统文艺走向世界的困境,傅谨认为,我们正在通过努力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而走向世界,“我们把自己看成世界之外的人才走向世界,要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受到尊重”。
作曲家伍嘉冀自称是“全球化的乐观派”,他把一段艾尼族民歌与现代POP节奏相混合,电子制作的手段使原始民歌有了强劲的现代舞曲意味。他认为电子手段和网络也可以成为保存民歌的重要方法。
在对于传统文艺全球化的乐观与悲观主义共同呈现之后,话题重新回到了文学,朱大可认为,“我们置身于二代文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多媒体当中,需要获得年轻的生命。”进入新媒体的新的文学继承了旧媒体的一些特征,小说在那里可以演变成互动的数码技术,成为最活跃的符号。新媒体还化身为手机短信,以简短的字词抨击世界。文学正在像蝴蝶一样蜕变,以游戏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学现场。诗歌的命运也是如此。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