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新学年伊始,总会有新气象让人期待。继北京石景山区将小学上学时间推迟的喜讯传出后,广东省又有新举措让人备感振奋。
文德路小学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来庆祝新学年的开始,源于今年广东首次把书法课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的规定。这一举措,对于广东全省1780多万中小学生来说,颇有意味。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小而言之,习书可以丰富生活,开启心智,修身养性,还能提高审美能力。大而言之,由于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文化蕴含极为丰富,对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起到薪火相传的作用。普及书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关乎文化的传承。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书法这门传统艺术跟京剧等国粹一样,在经历了往昔的辉煌后,现今也陷入尴尬境地。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重压下,书法教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受宠”后,很快又被打入“冷宫”,而近年来电脑的普及,更为书法教育的日渐式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别说练好书法,就连写一手工整易识的汉字对很多人来说,都成了奢望。
两年前,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次汉语言文字大赛中,令人汗颜的是,夺冠的居然是留学生队,比赛结果引起华语社会强烈反响,更引发人们对于国人语言文字能力的担忧。难怪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
电脑时代书法的实用价值确实越来越小,这也是广东此举引起部分人质疑的主要原因。但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并不会消失。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连祖国的文字都不会书写,甚至不懂得欣赏,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应该从书写实用功能以外认识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如同眼下兴起的国学热,虽然有虚火的成分,但其激起的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和好感,却善莫大焉。
当然,广东推广书法教育还面临着师资匮乏的现实困境,需要教育部门解放思想,让各级书协组织和民间书家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尤其要遵循书法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们对书法以及其他相关门类传统文化的兴趣、创造力和欣赏能力,而不是以考为纲。这样,才能防止如奥赛一样,使书法课陷入又一轮大赛、评级的应试教育的怪圈。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