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斯库利 9.13.93 38.1×45.7cm 1993年
随心而行
3月11日,“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艺术展,1964年至2014年,伦敦/纽约”首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和4层展厅拉开帷幕,这是肖恩继在中国巡展上海首展之后的第二站。作为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艺术项目之一,此次展览涵盖其半个世纪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油画、色粉笔、素描、雕塑、摄影等 共百余件,为中国的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二战后抽象艺术历史的大门。
肖恩·斯库利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75年移民美国,现在创作生活于纽约、巴塞罗那和慕尼黑,曾两次入选英国“透纳”(Turner Prize)奖提名,其作品曾受邀在超过150个世界顶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览并被永久收藏。他早期主要创作肖像等具象绘画,但为找到一 种普世共通的真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超越形象的限制,慢慢转向抽象。他认为世界上近乎一半的艺术都是抽象艺术,而抽象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正是一种 通用的世界语言。肖恩受到罗斯科、蒙德里安、马蒂斯以及马奈的影响,并在他的抽象艺术中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将抽象与具象融合在了一起。他也与来自亚洲 的文化传统对话,对禅学、老子的《道德经》都很有研究。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一种韵律,结构线条在不稳定地运动。他希望用精神信仰,引导精神性的艺术创作,做 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美国哲学家、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认为肖恩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
乔-彼得·威金 Countess of Maublanc
招魂纳魄
4月10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展厅为观众带来了“乔-彼得·威金摄影展”,展览展出近40幅摄影原作,近10幅素描原作。威金援用西方古典主义中的既有图像展开创作,以重新演绎的古典艺术为主要题材,将经典形象嫁接到摄影媒介中,创造传统意义上的“巴洛克”风格,这些图像通过摄影的过滤器,指涉西方艺术历史,开启了一扇扇未知的大门。4月11日,“招魂纳魄:乔-彼得·威金摄影展”也在协办方上海全摄影画廊开幕。
乔-彼得·威金是全球最著名的当代艺术摄影家之一,他4次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摄影基金,2000年被授予法国艺术和文学大师,有关他作品的专著已出版发行有25本,他的名字被录入“美国艺术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威金1939年出生于纽约市,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参加了越战,战后在库伯联盟学院学习雕塑,在1974年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之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诗学,并在新墨西哥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和艺术硕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后期,刚刚出道 的威金就已经通过鲜明的作品给摄影领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震撼,他利用人体造型及舞台设计阐述恐惧、色情以及宗教等问题,直面人性和生死。在技术上,他善于利用银版照相法,运用传统手工技术放印照片,同时他也会在底片上进行直接再创造。他对欧洲艺术史的熟谙使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 义甚至表现主义的影子,充满精神性的追求与浓郁的宗教情结。
奥利维艾罗 堕落
回声
同样在4月10日开幕的是上海当代艺术馆内的“回声——奥利维艾罗雕塑展”,此次展览囊括了艺术家20余年的创作历程,展出雕塑、素描、油画等46件(组)作品,力求从立体回溯平面,从平面反观立体这样全方位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与传统的雕塑展览不同的是,艺术家对整体空间进行再创造,将展出的 新作与过往作品结合上海当代艺术馆空间特点,进行精心构建,融合光与空间感,呈现诗意与永恒的视觉观感,旨在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每座雕塑的形状与形式 上。
奥利维艾罗1956年生于意大利的卡 拉马尼科泰尔梅,现居罗马。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以简练的线条描绘单个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体与古典艺术和中世纪文化有着微妙而隐秘的联系。自2000 年起,他创作了多件由罗马教会委托创作的作品,曾在众多艺术机构中展出。源自于古罗马时代的基因和成长背景,使得他的作品洋溢出古典宗教气息,以肃穆的审 视眼光对宗教、对神学、对哲学进行思辨。然而,他建构出的艺术语境却是东方的,通过隐逸的叙述方式,以水墨代替丙烯,在黑与白、浓与淡、似与不似之间,唯 重心像、形神。奥利维艾罗对雕塑形体与材质的专注,使他的作品呈现极简的风格,流畅的线条,古典式的美感,构图严谨,形态凝练,富有动态。他一直在不断探 索不同材质带来的各种质感,而这也成为他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其作品的选材不拘形式,在多元的物料里,石膏、铜、大理石、玻璃,这些西方艺术世界中惯常使用的材质却呈现出东方文化中饶富禅意的虚实相生与澄澈空灵的诗意。
大卫·霍克尼作品
春至
4月18日,北京佩斯画廊将开启大卫·霍克尼在中国的首展“春至”,本次展览展出他的一系列iPad画作,作品描绘了位于英国东约克郡的沃德盖特地区的风景,还展出了他的视频装置作品,由多台摄像机安装于一辆行驶中的汽车上拍摄而成,最终于特制显示器拼接而成的巨大屏幕上呈现,体现了艺术家在空间和时间 维度上进行创作的思考。
78岁的大卫·霍克尼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且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是仅有的两位获得英女王颁发的英国“功绩勋章”的画家之一。而为此次展 览吹响前奏的是4月1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主题为“谈当代美感的建立”的讲座,他认为“透视需要被扭转”,并用自己的作品挑战了西方绘画的传统焦点透 视方法,为“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霍克尼看来,“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化学材料的显影技术代替了“人的手”,数码技术的发明将“创作”交还给了“人的手”。在霍克尼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包括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视频、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从绘画到风格独特的照片拼贴作品,从录像装置到歌剧舞台设计均 有涉猎,并以独特的视角颠覆了对西方绘画的认知,深深影响了诸多后辈艺术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