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5-03-12 - 2015-04-15
展览城市:中国 - 香港
展览地点:马凌画廊
主办单位:马凌画廊
参展人员:王卫
展览介绍
马凌画廊将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于画廊空间为北京艺术家王卫 (1972) 举办个人展,展出最新的三维虚拟设备艺术,展览日期为 3月12日至4月15日。
“两个房间”(Two Rooms, 2015) 是王卫创作的三维虚拟设备。这个装置看起来不像一件艺术品,更像一个联系日常生活的巧妙媒介,此装置灵感源于王卫对北京动物园的兴趣;2007年游览北京动物园时,王卫震惊于动物围栏的墙面设计 - 这些围栏到底是为人而设还是为动物而设?此类想象连同“自然”栖息环境由此激发了许多展览装置的灵感,例如维也纳艺术馆项目空间以及广州及其他城市的社会观察。每个项目,包括马凌画廊的“两个房间”,都借用了原有的空间及视觉元素,后经王卫的扩展,使其符合画廊的环境。通过识别,联系与脱离一系列过程,王卫在肉眼之前质疑自然形体的真实性,然后为意义新层面的研究构筑窗口。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王卫其时已关注空间的基本原则,观者互动以及感官感知。作为二十世纪末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期艺术及策展界发起的“后感觉感知运动”成员,王卫随后发展了其即兴创作的思想,此思想是将他的作品与空间断开,进入装置领域的关键因素。从很多层面来讲,王卫受北京动物园灵感激发而创作的每件作品都在结构与互动之间做明显区分。“无动物的动物园” (A Zoo, No Animals, 2007) 作为北京动物园的第一件作品在北京展出,将废弃的动物笼子带入艺术空间,这样观众可以穿过笼子,模拟居住在笼形结构之中,直至突然被脱离当前环境。
王卫其后的装置,例如在维也纳艺术馆项目空间展出的“无动物的动物园2” (2008) 也是类似的三维虚拟设备。然而其他王卫 北京动物园装置的复制品则具有不同的互动性;虽保留了戏剧性和三维虚拟效果,却较少运用“道具”来打造观者体验,而是依赖二维效果图和已存在的画廊空间的视觉和物理效果。例如,在广州“社会观察”展出的“自然历史6” (2013) 中,王卫让观者置身于一座曲面壁画之前,特写一只非洲龟的笼子;在宏大的撒哈拉背景前端却有不协调的丰满而生动的蓝色湖泊。于是,身处这座巨型墙面和其环绕效果之中的观者被周围环境淹没的同时感到身处一个虚拟的“自然”环境之中。
“两个房间”是“自然历史6”之后的作品,由两块占据从地板到天花板空间,宽度与高度也都覆盖画廊墙面的嵌板构成。正如标题所指,两块嵌板展现两个情景,分别描绘北京动物园的一个独立的,有不同品种猴子的房间。在基调上有明显区别,一个表现冬季,而另一个表现夏季。这个装置是特别为马凌画廊设计的,依照画廊的布局,引领观者穿过起伏不定的空间,直到最终来到巨大的“夏季”房间之前,缤纷多山之景蔓布于一片生动的红色天空之下。首先置身于“冬季”房间之时,观者会注意到描绘的形体都极其相似 -群山,奇怪的树,植物的形状——最终都标志着重复而单调的人造环境;虽然是立体的,却是虚空的。
最后,“两个房间” (2015) 表达王卫对于空间与三维虚拟效果的坚持。一方面,通过在“空置空间”中插入和重铸这些笼子的背景,他为原物重新设立环境,并强调其虚拟性和荒诞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空置”的空间,他挑战原空间的属性,打断其应当具有的中立性。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王卫不是通过改变其建筑样式来改变空间的意义,而是通过将其置于一个构筑的叙述序列之中,充满视觉印象并最终达到对思想和肌体的影响。
王卫的作品已在众多重要展览中展出,包括:12 号中国国家馆,国际建筑展,威尼斯双年展 (2010); 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建筑与都市展 (2009); “真实之物”(The Real Thing): 中国当代艺术论坛,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2007); “异物”: 维也纳艺术馆项目空间 (2007); “超越”(Beyond): 广东艺术博物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2005); “第二眼” (A Second Sight):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 (2005); “过去与将来之间”(Between Past and Future):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2004); 广东艺术博物馆第一届广州三年展 (2002)。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