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素问》(第三回展)
展览时间:2014/12/13-2015/01/13
展览地点:四川-成都解放路一段192号附3号(新空间美壳装饰城)4楼(英盟当代艺术馆)
主办单位:四川英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英盟当代艺术馆(主办)
参展艺术家:何多苓、高小华、庞茂琨、王子奇、徐芒耀、孟涛、穆宝峰、黄 迪、连卓奇、杨 强、朱可染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子曰:“绘事后素”。
2500年前《论语》里的这段文字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画论。然而何为“绘事后素”?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其实问题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我想孔子的意思是说:画者首先要对描摹对象进行灵性的把握,做到心领神会,才能传神地表达,“会了”那个,才能“绘出”这个。所以说“绘事后素”。
孔子讲“绘事后素”强调的是一种心灵沟通、一种精神境界。是关于绘画的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关键在于这个“素”字,被许多人误解了。中国字往往一字多义,“素”除了可以作“白色”、“原色”、“丝织品”解释之外,还有“本元”“根本”的意思。例如道家把世界分为“太极”“太朴”“太素”三个层面;孔子被后世尊奉为“素王”,即“真理之王”;《黄帝内经》里最重要的部分称为《素问》。《素问》里讨论的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的基本关系的。是基本的、本源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太素”这个层面的基本原理。
我们这个素描展取名为《素问》,也是想藉展览提出几个关于素描的基本问题,供大家讨论。
其一,绘画的根本是什么?
曾经我们相信: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然而这个常识似乎已被所谓“当代”、“后现代”颠覆。画不好素描的画家比比皆是。许多画家热衷于对市场的把握、对潮流的配合,而不是灵性的建立、心灵的建设。当浮躁与喧嚣退潮后,我们是否应该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的最高点,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我们这次的参展画家也以他们的作品,作出了各自的回答。
其二,如何区分习作性素描和创作性素描?
长期以来,素描在公众心目中地位不高,或者显得面目模糊,主要是因为大家长期接触到的是习作性素描。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创作素描的存在。更不知道两者的区别。
习作性素描是把素描作为一种培养绘画能力的训练工具,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把握和描摹,训练学生对透视、光影、线条的感知和表现技巧。
创作性素描是画家以素描的方式与世界的灵性对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灵觉以及精神境界。是纯粹的艺术作品。这次展览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作品。
其三,素描作品的审美价值
世界是彩色的,而素描是单色的;人是复杂的,而素描是简约的。
但偏偏这些作品却给我们一种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感觉。单色,然而让我们看见了多姿多彩;简约,然而让我们进入一个灵性世界。这就是素描的独特魅力,只有素描才做得到。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艺术家靠的不是技术,而是灵悟!
长期以来素描作品的审美价值被我们忽视,这对于人类的灵性生活是一大损失。现在,是不是到了重新被我们重视的时候呢?
电脑可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给我们,究其根本却是一种数字的游戏,一切都源于“0”和“1”。数字是单色的、简单的,然而只要你掌握了源代码,和编程技术,你就可以在电子世界里创造一切。
掌握素描艺术的艺术家就象掌握了心灵的源代码,出神入化,你不能不被打动。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必须建立灵性,没有灵性就没有艺术。创作需要灵性,欣赏同样需要灵性,创作素描其尤甚乎?
说到底,还是“绘事后素”!
2012.5.18于成都牧马山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