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神聚——范扬国画展
展览时间:2014/05/07-2014/05/14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
参展艺术家:范扬
本次展览展出范扬作品约150件,主要是范扬近10年来的创作。
作品涵盖人物画创作、山水画及写生、佛教题材作品、“世事绘”系列以及花鸟画。作者继承传统精萃,深入名山大川,汲取生活蒙养,作品浑厚华滋、笔法畅神。范扬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
2013-2014‘中国水墨双年展之“流动的水墨” 主题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5/15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中环世贸中心D座35-37层 -(北京时代美术馆35-36层展厅)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美术馆 中国水墨双年展组委会
参展艺术家:蔡广斌、陈建辉、崔进、郭俊生、韩峰、杭春晖、杭法基、黄岩、姬子、贾宝珉、贾海泉、姜吉安、蓝正辉、李广明、李津、刘江、刘玉社、刘知白、卢沉、秦风、邵岩、田卫、王天德、王勇、吴湘云、易凭、张铁梅、张羽、张朝晖、张正民、朱岚、周思聪
中国水墨双年展以推动“传统水墨走进当代、当代水墨走向世界”为宗旨,通过国内知名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来探求水墨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并赋予这一传统艺术以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拓展其表现形式。
本届中国水墨双年展将于2014年5月10日15:00在北京时代美术馆36层开幕。展览以“流动的水墨”为主题,由“凝缩之象——具象水墨”、“寓意之象——意象水墨”、“表现之象——抽象水墨”三个单元的展览组成,通过展览来讨论水墨与当代知识语境的关系,并展望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此次中国水墨双年展的平行展“心迹·心象——田卫、朱岚双个展”也将于5月10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35层展出。田卫,沉浸在宗教和艺术之间,积点成线,积墨成面,以佛家之思想,禅宗之灵慧,潜心修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知识语境转换之间,终于铸成“心迹”。朱岚,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之间,象由心生,心随象转,在似与非似、象与非象之间,在东方意象与西方抽象融合之中,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象”。
各自为艺——上苑女艺术家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4/05/07-2014/05/1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曹霖平 储婷 程小蓓 邓函雨 董婷秀 奉家丽 付小桐 郭红苓 何唯娜 胡敏 黄世芳 贾秋玉 金善 娟子李虹 罗瑶 孙犁 田禾 田园 王覓 徐冰 杨萍 杨文萍 袁耀敏 赵红帆
以性别归类的群展,在近年中国不断受到质疑。回想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艺术异常活跃的时期,群体性的女性艺术活动层出不穷,由此构成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大“景观”。事实上,她们和“89后”出现的“新生代”是同步的。都是从对外在世界的观照转向周边或自身,从对广阔的社会现实思考转向对自身的审视,进入一种以自身经验为资源、以性别身份为出发点的自我探寻。但进入新世纪之后,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90年代的群体性特征和文化对抗的因素大大弱化了。大多女性艺术家放弃了作为群体的性别视角,或者试图超越性别进入人性叙事的层面。她们对 “女性主义”特别是“女权主义”这样的概念表示反感,不愿与其为伍,更不想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从而对这个依然如故的父权社会的反应更加漠然,当然也包括无奈、姑息与容忍。她们不再是一味地批判和抵抗,而是更多了些宽容和策略。她们试图超越性别,不再单纯留恋于性别身份和个人经验的层面,展现出一种不断从内心向外拓展的精神视野。或许,这种新的艺术取向正是后女性主义阶段的艺术特征?在这样一种新的语境中,依然以性别来归类艺术家,以女性群体的方式举办展览的理由何在?
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近两年策划的女性展虽然是以性别为群体,但并不想特别强调作为群体的女性艺术的共同特征(虽然并非没有)。这是因为,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很难以群体的方式超过它的对立面,但弱势群体却可能造就强大的“个体”。正因为如此,任何处在弱势地位或弱势阶段的群体,“群体意识”都是不可放弃的。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说“我们虽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但却改变了自己”。这话说的虽然有点无奈,但个体的强大,无疑是群体走向强大的象征。在任何群体中,如果没有成就顶天立地的个体,群体就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女性艺术的共性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在于这个群体中有没有立于不败之地的个体。
初·计划——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6/10
展览地点:[上海]-虹口北外滩东大名路687号1929 ART Space 一幢二层-(1929 Art Space)
主办单位:1929 Art Space
关于你
你生来本就不同,我们只为找到你!
还记得与梦为伴的你,在无数个夜晚,用画笔反复编织另一个自己。
还记得你坚持的样子,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而忘记了时间的方向。
还记得无数次反复与尝试的你,孤身一人而失去信心的那声叹气。
谢谢你的坚持,能够让我们遇见你!
关于初衷
此次“初·计划”集结了33位85后艺术家,他们来自于全国各个艺术院校,经验丰富、声名远扬、急功近利跟他们这群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些静下心来做艺术的人。可能有时在他们看来艺术并没有那么神圣,仅仅在于他们勇敢并执着地表达着自己的艺术思想。但有时,艺术又显得这样深不可测,源于现实不允许他们只懂得表达,或许,他们仍是一群还没有妥协的大小孩。但,总需要有人为这些可爱的人摇旗呐喊!
关于“初·计划”
“初·计划”没有办法用一个特定的主题来概括,我们秉持初心,希望给艺术家建造一个全方位的展示平台。经历了为期两个月的海选招募,再到“初·计划”组委会对招募作品的层层评定,最后优秀作品的脱颖而出。展览入围的33位艺术家150余件作品风格多样,融合传统写实、当代、摄影等展示形式,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此次首届“初·计划”的启动无疑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切的机会,也为青年艺术家们建立起一个多样的艺术交流平台。在此期间“初·计划”也将开展讲座及VIP收藏沙龙等专场活动,从学术、机构、艺术家等多个角度介绍分析青年艺术家现状、收藏潜力及未来发展。此次展览“初·计划”让我们走进艺术,让艺术感染我们。
届时请让我们共同亲眼见证这些敢于“做梦”的人,献上一场视觉盛宴!
杜大恺水墨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5/25
展览地点:[湖南]-长沙市东二环路一段622号-(美仑美术馆)
主办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参展艺术家:杜大恺
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主办、美仑美术馆承办的“杜大恺水墨作品展”将于2014年5月10日(周六)下午三点在美仑美术馆开展,展期15天,持续至5月25日。
此次展览精选杜大恺水墨作品78幅,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传统笔墨和文脉的承接,又有凸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语汇。当代性的自觉完美地内化为中西融合的实践方式——以传统笔墨重建为主轴,参以西方现代绘画方式与元素,并辅之以现代设计意识,以此促成新图像、新笔墨形式的诞生。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评价杜大恺的作品是“一个人的现代水墨之路”。展览呈现了杜大恺“两年一集”的艺术计划中的新力作,同时结合呈现他不久前出版的最为完整、经典的文献性画册,为观者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面貌。
杜大恺,生于 1943年8月8日,山东龙口人。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执行院长。
展览前言
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史是由湖南人撰写的,我对湖南多一份敬畏,能由湖南美术出版社邀我在湖南办个人画展,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欣悦,谢谢小山社长,谢谢荣义馆长,谢谢贵社的诸同道。
张晓凌说我的画是“一个人的现代水墨之路”,我认同他的看法,一个人,孤影茕茕,但我没有寂寞感,时势涌动,轰轰然而在,我其实不是一个人走在路上,身前身后都簇拥着同路人,我诚然是被时势裹挟的。时间只有一个向度,一径向前,是不可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嗟乎,我复何求。
吉祥秦地——秋霖中国画展
展览时间:2014/06/25-2014/07/13
展览地点:[广东]-中国广州市二沙岛烟雨路38号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秋霖
秋霖的中国人物画以生动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和清爽的笔墨表现了中国西北地区当代生活新貌,画风淳朴,个性鲜明,极富现代感和西北地区生活气息。
秋霖,本名郭琳,1967年出生于陕西省乾县;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0年获该系人物画专业硕士学位。秋霖曾任宁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美代会代表。他的代表作品《吉祥秦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评为获奖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阳光灿烂》获首届全国人物画展览优秀奖;《春光满园》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春到龙湾》获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已出版著作《秋霖速写作品集》、《书画知识》;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地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本次展览展出秋霖新近创作的重彩、水墨人物画以及速写作品90余幅。
新西兰艺术三部曲——画家、摄影家与雕塑家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6/28
展览地点:[香港]- -(Koru 现代艺廊)
主办单位:Koru 现代艺廊
参展艺术家:格利卿·阿布雷彻 布莱恩·布瑞克 特里·斯丁格
“新西兰艺术三部曲”是一次包含了新西兰当代里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艺术家的展览;格利卿·阿布雷彻、布莱恩·布瑞克与特里·斯丁格。展览从艺术家们过去众多作品中挑选了他们优秀的作品来港展出。除此以外展览中还播放关于他们纪录片,以便观众能更好的理解三位艺术家们创造历程。
录像1:格利卿·阿布雷彻纪录片
新西兰电视台2006年制作,片长63:30分钟。由1980年代晚期开始格利卿·阿布雷彻就以大型抽象油画著称。纪录片纪录了阿布雷彻从艺术学院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艺术历程(新西兰电视台Ones Artsville纪录片系列)。片中穿插着她的家人、收藏家、作家和艺术史家的旁白,艺术家诉说着她的艺术人生,她对艺术的想法;以及拍摄了她的工作室和她的一些工作过程。
录像2:布莱恩·布瑞克纪录片
新西兰电视台1987年制作,片长46:57分钟。布莱恩·布瑞克(1927-1988)是新西兰最为著名的摄影师,当他在为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工作是,他为世界知名的图片杂志生活杂志拍下了毕加索看斗牛的照片和雨季系列照片。这部纪录片拍摄于1988年,刚好在他离世前的前几个月。在片中他回顾他的一生是一场追求掌控完美的光线,从一名在新西兰的亚瑟山口长大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位迷恋亚洲摄影师。片子他回忆当他在新西兰国家电影单位工作时的事情,还有拍摄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宝箱、埃及古墓和在卡斯尔波因特海滩投注比赛的人。
格利卿·阿布雷彻
1943年生于新西兰,在格利卿·阿布雷彻的创作生涯里,她不停地探索着不同的可能性,她的画就像是流动的物体,主题有着宇宙般变化性;时而如水、时而如云、如烟、如冰。她的画更像在描绘一个神话在哪里颜色能言、形状能碰,能听到时间的流动和嗅到时间的旋转。她想象着颜色想象着那是实体般的看见。她解释她的自我启示是来自于对颜色动态连接的承担。
格利卿·阿布雷彻是新西兰画坛了一位备受肯定的抽象画家,在过去四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格利卿创造出一套独特而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风格;这让她在新西兰艺术界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她的作品在新西兰广泛的被不同的艺廊和艺术馆收藏,而且还受到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的青睐。
布莱恩·布瑞克
新西兰人,1927年至1988年布莱恩·布瑞克是新西兰最位有名的摄影师。他的摄影创作横跨了整个摄影新闻的黄金年代,那时他带着他照相机漫游在世界各地拍摄着让人惊叹的照片。在1955年是他获邀加入著名的新闻摄影机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当时玛格南的成员还包括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tier-Bresson)和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玛格南图片社与当时其他的摄影机构不太相同,它的强项是图片故事和社论插图,而且它让摄影师以个人的方法去拍摄题材,这是其中一个造就布瑞克的成名的原因。
在布莱恩·布瑞克作品中它拍下过无数的精彩时刻,当中包括了毕加索看斗牛、印度的雨季女孩和生活中的毛泽东。
特里·斯丁格
1946年生于英国,2012年:“在作品维纳斯与丘比特中的三个细节我是取材与波提切利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在作品里翅膀代表空气,花代表地,而贝壳代表海。而我还发现了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在维纳斯的脖子上有被丘比特按着的样子。维纳斯与丘比特作品的样子也是参照了维纳斯的站立形象。在作品中包含了三面的维纳斯和两个丘比特的隐藏形象,我提供了一个让观众成为作品同谋的机会。”
特里·斯丁格是一位新西兰著名的雕塑家。1967年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新西兰首屈一指的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的Elam艺术学校,并在随后的几年里获得了不同的奖学金和新西兰的艺术奖项。他更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授予了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艺术理事会奖学金三次。在2003年时他接受了新西兰的国家的荣誉勋章,ONZM (Officer of the NewZealand Order of Merit)。现在特里·斯丁格已成为一名拥有良好名声的雕塑家,而他定必会载入新西兰的艺术史册。
海公子——耿雪个展
展览时间:2014/05/08-2014/06/06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一街零艺术中心-(零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耿雪
2014年5月8日下午四点,零艺术中心将举办由夏彦国策划、徐冰为学术顾问的《海公子——耿雪个展》开幕式。自当日起,展览将持续到6月6日。耿雪,一个“文”如其人、作品有着强烈个人气质、无法被归类的艺术家。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一经展出,备受关注,但这并没有使她的创作和生活加快脚步,她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貌似“闲云野鹤”其实很勤奋,从未停止探索。这几年里曾受邀去多个国家参与艺术家驻留项目进行交流。几年“流浪”之后她又回到中央美院读研,如今又到毕业季,对于耿雪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节点,是总结也是新的起点。
在耿雪绘制和塑造的“瓷质世界”里,她像迷恋自身生命一样迷恋瓷。 虽然她近来的作品相对多元化,但是瓷在她的创作中依然是最重要的东西。瓷之于耿雪,是材料,是语言,也是倾诉的对象。同时,它也被糅合了艺术家对东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认知和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新形式新内容,并以一个很小的个人视角和很个性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关于人和存在的终极关怀。《海公子》是耿雪新作,历时一年,这是一部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而拍摄的电影短片。影片针对瓷器特别布光、逐格拍摄,在艺术家倾心打造的瓷器世界——孤岛森林里,一个唯美、情色的聊斋故事在瓷器的光与影变幻中展开。以《海公子》为题,是引子,也点出了它在整个展览中的重要性。同时展出的还有耿雪近些年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其他瓷器、短片、摄影、版画、手稿、纪录片等,借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耿雪的艺术创作历程,看她如何在绘画、雕塑、影像等语言手法的转换对接中体现其艺术观念的转变,如何解构和突破传统的雕塑思维模式,建立起自身的新的“雕塑”语言和形式。零艺术中心馆长李莫唯女士表示“像耿雪这样的才情艺术家,我们必须重点推荐。
岁月回响——陈树东油画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4/05/06-2014/05/14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武警美术书法研究院
参展艺术家:陈树东
国运昌盛,文运必生,伟大的时代必将催生更多的优秀作品。
陈树东是“一位当代自觉地追求油画中国风并已在表现性语言上取得杰出成绩的艺术家”,画出心中的历史画是他多年来的最大愿望。他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将画家梦融入中国梦,贯注到对创作技艺的探索和精神内涵的追溯,创作出了一批有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先后获得全国第十届美展银奖、第十一届美展银奖、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优秀奖等重大学术奖项20余次,有六十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台湾台北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策划的“岁月回响——陈树东油画艺术展就是对他艺术轨迹和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阅。
展览分“壮怀激烈”、“伟人足迹”、“踏访山川”三个篇章,观众从中可以欣赏和领悟到陈树东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特别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和《开垦》《入城式》《雨后复斜阳》《生命线》等“带有新一轮历史画新思维、新语言时代印记”的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用“群像塑造”为特征的独特体格艺术再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与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跃入眼帘,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成为看点。而过渡厅的素描和风景写生,则在展示其扎实的写实造型功力的同时散发出清澈欢快的气息。
范迪安先生认为,“在当代油画家群体中,陈树东的风格显然是独树一帜的,在雄浑朴茂的风格语言上,他能把控大场景的空间,也能作小幅细微的表述,这说明他在美学形式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他那里是长期酿化的自然结果,而把他的艺术放在中国油画的当代图景中,可以看到他为中国油画的当代形态做出了贡献。”
陈树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武警总部政治部美术创作员。
记忆以外——杨东龙画展
展览时间:2014/05/06-2014/05/16
展览地点:[香港]-香港上环荷里活道252号-(DeeM)
主办单位:杨东龙
参展艺术家:DeeM
香港画家杨东龙有着独一无二的细腻和透彻,其新作和之前从未发表的作品将会继2011年个展后,于本次展览首次展出。
杨东龙和他的同侪们,造诣不凡却隐秘。和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们相比, 行事低调。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他们是第一批在香港艺穗会的资助下筹办展览的画家。对于这些当时处于边缘的艺术家来说,由于无法在商业画廊,博物馆和剧院展示作品,艺穗会的意义重大。 曾几何时,杨东龙和其它一些艺术家们将艺穗会的顶楼开辟成工作室。历历在目的回忆,激发他创作了新作﹣三联组画「艺穗会」。
直到现在,他们仍经常在地下酒吧、俱乐部碰面;交换意见、相互批评、切磋、扶持、尊重…… 他们之中,杨东龙既独特,又重要。他原是抽象派画家,90年代后期,他认为他的画作是时候要更诚实,更真实﹣也就是他所说的“谦和”。他坦然迎接转变,在往后的十多年中,选择孤寂地沉溺于自己的工作室裹,然后慢慢地将画作展现于人前。他从前画、现在继续画他的香港,敏锐地观察着所有的人和事。
杨东龙
杨东龙生于1956年中国福建,1973年定居香港。1986年举行首次个展,同时继续和同期画家联展。作画之际,他平日也替室内设计师、摄影师、导演等绘画壁画或背景画。杨东龙的画曾在香港,北京,日本,美国和瑞士等国展出。他的画被收藏在香港艺术馆,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日内瓦分部,同时也被日见增多的私人藏家们收藏,其中包括巴黎Sylvain & Dominique Levy的“DSL 收藏”。
词·语·心——曾喆个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7/0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朝阳区草场地327号-(EGG画廊)
参展艺术家:曾喆
EGG画廊非常荣幸地宣布《词·语·心》曾喆个展 将于2014年5月10日开幕。
曾喆的绘画在真真正正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体,并从它们当中找出某些独立的文化分量。她在人们千篇一 律对待艺术的面前提出了谦卑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在没有社会意义的小物体上,毫无约束地仔细检视物体的内 在本质 - 只关心所遭遇物体的真实本质,不计较其它。但由于曾喆的绘画技术功底深厚,我们发现价值观遭受颠 覆:角色颠倒,物体掌控了自己的小世界。仔细观察之下,这种变化与其说美化了画家笔下的静物,不如说赋予了静物一种重要性。 画家笔下的蘑菇作为一个观赏物,忽然显得比现实中其貌不扬的蘑菇更有价值。
虽然曾喆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而上学的,但她的内容也允许她专注在作为她生活一部分的事物上,这意味着她所采取的绘画方式既是一个实用的决定,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决定,她的绘画是在平凡里体现了崇高。
潜行——后学院的艺术探索群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5/30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陈国成 丁辉 贺敏 姜培源 李宁 张汲
杜尚说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话如果成真,那意味着学院的武功都要被废掉。一个人的艺术潜能和学院训练是否处于悖论,其实在现实中无解,至少从那些已经名垂史册的艺术大家的经历来看,他们似乎都没有拒绝过学院的教化和培养,但是,他们成名之后,人们的确记住的是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学历。策展人韩东将本次展览定位于后学院的探索,或许就是基于对学院性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并非是显而易见的,如同潜行于水底下的一股暗流,它能否冲到彼岸,或许还有待观察。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陈国成、丁辉、张汲、姜培源、李宁、贺敏,均受过良好的学院训练,有些还在国外留学多年,对学院赋予他们在艺术技能、方法和观念上的启发应当已经心领神会,他们当下面临的挑战其实就是从学院中走出来,重返自我,按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进行艺术探索。这是一个远比学院化更艰难的过程,他们既要将已经融入他们身心的学术素养转化为一种艺术动能,又要试图摆脱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束缚而回到自由自在的本性。在固守和超越的冲突中,唯一可以达到平衡的还是他们的作品。当他们潜行多时浮出水面之际,一切都豁然开朗。这个展览的意义就在这里。
中国现当代艺术大潮在最近的30年里,曾经涌现出多个高潮,在高潮的裹挟之下,许多艺术家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迷失了方向。现在是沉下去的时候,谁能沉下去,谁就有可能在一个新的高潮来临时,喷薄而出。
拟景与拟像——三人群展
展览时间:2014/05/11-2014/06/22
展览地点:[上海]——(周围艺术)
参展艺术家:窦荣军 林森 向庆华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70年代出版的《象征交易和死亡》(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中提出,人类社会在文艺复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制造时代存在着“仿作的拟像”,即艺术家或手工艺人以自然或人物为对象的“仿作”,亦即有着原型的“赝品”;到了工业时代,大批量的机器生产让设计与制作分离,每一件产品不再有原型,千千万万件产品则有可能出自同一款设计——这便是“生产的拟像”;而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模拟的拟像”成为一切生产的主导,虚拟的世界甚至不再依据真实世界为蓝本,一经产生之后便自由发展,超越时空与国界。鲍德里亚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批判也极好地体现在人类艺术的进程之中。今天的艺术家们,早已不再拘泥于描绘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和或受到材料工艺的束缚,他们随心所欲地游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刃有余地驾驭不同的情绪与材料,创作出属于当下的艺术品。
周围艺术此次推出的《拟景与拟像》展览,旨在呈现艺术家对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探索与表达。他们不同与当下的许多艺术家,把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作兴奋点,而是从具体的、微妙的人物与景致着手。窦荣军独特的绘画技法为笔下的人物蒙上一层神秘的气氛,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拟像”,也是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林森的雕塑作品从局部来看仿佛是对真实人体的摹拟,却沾染了艺术家主观的思想与情绪,如“观自在”姿势一般的《水月志》造性引起观众对于宗教的联想;向庆华笔下无人的自然与社会风景既是对环境真实的呈现,又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荒谬“空景”。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周围艺术的空间中互相呼应与对话,《拟景与拟像》是周围艺术近期精心的挑选与表达。
以退为进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8/03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
主办单位:上海外滩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杜边疆、吉米·达勒姆、黄永砅、蒋志、李正天、马林、安德烈亚斯·迈耶-布伦嫩施图尔、邱志杰、王庆松、萧开愚、杨诘苍、阳江组、扎瑞纳·哈什米、郑国谷
展览《以退为进》设定在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发展背景之下。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媒介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无数双年展和各类展览都以此作为展示内容,诸如: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首个中国馆,以及2013年香港艺术馆的展览《原道》,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作为现在》。这些都表明某种愈加显著的趋势,即:将中国传统媒介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进行重新挖掘和评估的需要。这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兴趣确实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刺激,其中政治经济同文化艺术的驱动力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同其西方同仁一样活跃。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后世贸成员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全新的、充满自信的文化身份的塑造。作为一个新晋的全球经济大国,中国正在重新确立“继承了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的文化定位”。
光鲜——沈敬东个展
展览时间:2014/05/09-2014/05/14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沈敬东
“光鲜”沈敬东个展将于5月9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将集中展示沈敬东2008年以后的重要作品,包括油画和雕塑30余件,是这六年来作者在形式和题材上新的探索。
《光影组曲》李丽芬个人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05/05-2014/05/12
展览地点:[香港]-新华理大设计学院,九龙油麻地弥敦道480号二楼-(BLINK Gallery)
参展艺术家:李丽芬
水墨画家李丽芬常喜欢在树下窥探天空,阳光从树叶缝间渗入有韵律地交织着,投在地上舞动的光影变化万千,仿如一篇动人美妙的乐章。但都市不断发展,天空渐被密密麻麻的建筑物遮盖,这篇光影乐章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李氏将展出「光影组曲」这系列作品,以大自然的光影為元素,透过逆光、对比、浅相等绘画来表达,希望带领观赏者能走进舒情、诗意般的画面,藉此珍惜身边美好的自然景物从而观察入微,纵使生活在这繁忙的大都会中,也能自得其乐享受自然世界的原始美。
艺术家简历
李氏水墨作品“晨”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奖2012 (前称香港艺术双年展);其书法作品更获河南“张海书法艺术馆”收藏:2012年城规署举办“未来香港”绘画比赛夺「优秀奖」;同年获香港中乐团邀请,借出组画“印象山水”於罗晶与香港中乐团音乐会中展出 ;绘画作品获2008年“相约香江”中、港、澳中国画赛「银奖」。香港大学专修学院中国绘画文凭及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视觉艺术评赏与创作专业文凭。香港出生,註册护士,从事护理教学,髫龄习音乐,后习绘画及书法。
摄影展览:
雪原马——李刚摄影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05/06-2014/05/14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参展艺术家:李刚
李刚,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展览展出的是一组冬季蒙古高原上雪原和马的影像。作品中的马,不是作为工具使用的马,不是作为物种介绍的马,也不是在摄影棚作为模特的马,而是千里冰封的雪原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令人神往的生命。 画面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去营造、提炼一种意境,表现马的生存状态和感情世界,结构成情感交融的审美意象。这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多家媒体采用,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些作品被国内外一些收藏机构和著名收藏家收藏。
时光肖像——陈亚强摄影展
展览时间:2014/05/11-2014/05/21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陈亚强
在陈亚强的镜头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枯死的胡杨树,成为一种肖像,被赋予了生命的仪式感和尊严感。胡杨树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在这些极度清晰的影像中,时光仿佛在历史的年轮中干涸,但并没有真正死去。
-那日松
在达里雅布依,不同寻常地在它漫长岁月里,孤傲地独自游弋。它在荒漠的腹地,依然坚守着千年犹存的风骨,而“胡杨林”则像散发着暖意的面纱,遮盖和维系着达里雅布依全部生态生命的悲欢离合。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历史,在凄美的生长过程中,始终传颂着持久不灭的神话,而这种来自自然的朝气,则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和感召着接近它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高尚还是卑贱的,均在瞬间,被彻底地稀释和融化,且急速地使每一个体验过的人,感受到不同文明切实存在的根本原由,并在相应的精神层面,预存了超量的可以从容吸允的原始补给能量,它沉重且自由的牵引着苍劲迷人的光芒,独自照耀着接近它的所有过往生灵。
—巴力
弯弯的月亮,蓝蓝的河——Nadav Kander个展
展览时间:2014/05/10-2014/07/09
展览地点:[香港]-香港中环鸭巴甸街24-26A号-(刺点画廊)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Nadav Kander
刺点画廊最新展览展出生於以色列、现居伦敦的摄影师Nadav
Kander的首个香港个展 “弯弯的月亮,蓝蓝的河”(“Curves of Moon and Rivers of Blue”)。是次展览由策展人Tamar Arnon 及Eli Zagury共同策展,并於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前夕开幕。
“Curves of Moon and Rivers of Blue”展出Kander的两组作品:2009年Prix Pictet摄影奖得奖作品-《扬子-长江》(2006——‐2009)及其最新作品《Bodies》(2010——2014)。
Kander透过《扬子-长江》对长江作出了史诗式的描绘,以河流隐喻不断变迁的社会,艺术家捕捉了沿河的人文风景及人口迁徏。而《Bodies》系列则表现了人类的脆弱,充满绘画质感的大型祼体照片拼写著身体的亲密感与“被物化”之间的张力。从辽阔的城市景观到艺术家黑暗空洞的工作室,人被掉进隔离的空间中并為存在而挣扎。在主题及视觉上两组作品对比强烈,但同时提供了窥探人的脆弱无助的视觉,这也是Kander一切作品的命题。
作為其香港个展的一大亮点,Kander将於展览中展示他首次结合绘画及摄影的混合媒体作品,而另一件同类型作品将在刺点画廊於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Insights的展位展出。作為一位国际知名摄影家,Kander的作品被
英国国家肖像艺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法国银行、TheFranks——‐Suss Collection及Pictet&Cie’s Art Collection所收藏。
Nadav Kander
现居英国伦敦的著名艺术家Nadav Kander以肖像及大片幅风景摄影闻名。於1961年生于以色列,Kander在三岁时移居南非约翰内斯堡。他从幼年已开始接触摄影,并於1982年移居英国伦敦。
他的《扬子-长江》系列於2009年获得Prix Pictet摄影奖,并於第七届Annual Lucie Awards被授予年度摄影师荣誉。他曾於英国伦敦的国家肖像艺廊展出一系列庆祝伦敦成為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所拍的肖像,其作品亦被艺廊所收藏。他的作品曾於《New York Magazine》,《Rolling Stone》及《Garage Magazine》等杂誌刊载。《纽约时报》曾在其中整整一期中刊登他的《Obama’s People》系列,在美国奥巴马总统就职前為他的管理团队中52个主要成员拍摄肖像。而《TIME时代》更诚邀Nadav特别為当选2012年度人物的奥巴马总统及查理斯王子在2013年11月月刊拍摄封面照。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