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东合唱团在星海音乐厅举办合唱专场音乐会,苏严惠教授电话盛邀,有可儿的陪同,欣然前往欣赏。现如今专门去音乐厅倾听一场合唱音乐会的机会并不多了,何况演唱的全部是中国作品。
音乐会曲目可谓包罗万象,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都有,还有新出炉的广东本地作品。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唱,《水母鸡》、《天际和声》等几个作品都获得了特别的喝彩。音乐会以“春天,我们踏歌而行”为题,却没透出多少春天的气息,是为可惜。还有开始的序曲要求合唱队员从四面八方缓步走向舞台,脚步声大于歌唱的哼鸣声,令人不解。
说到合唱的话题,我颇有一些感慨。学生时代,我曾跟随广东的合唱指挥家赖广益先生到各地排练,深感搞合唱艺术之难。后又有缘请教著名合唱指挥家马革顺先生,谈到合唱作为舶来艺术形式的纯粹性,先生表示了对中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忧虑。之后,我知难而退,不再充任合唱指导,也不太关注合唱。而此番再去欣赏广东的合唱演出,往事历历在目,甜蜜和苦涩涌上心头。
广州的群众文化当中,合唱在全国是有口碑的。单是各式各样的合唱节就数不过来,在国内外获取奖项的合唱队更是不计其数。尽管如此,我却很难为此而感到自豪,仔细考察我们的众多合唱活动,不管是各级政府组织的还是学校组织的,大都是为了比赛获奖,极少是为了审美,充其量算群众歌咏活动吧。往往都是热闹有余,留下来让人深入品味的合唱艺术作品少之又少。
就如同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一样,合唱活动的指挥棒好像是比赛,似乎非得在各类合唱比赛中获奖才能展示合唱的价值。为了获得奖项,合唱队追求的是演出效果而不顾合唱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远。合唱活动似乎只是演唱者的事情,欣赏者被忽略了。我参加过不少合唱比赛的现场,台下就跟逛庙会一样,台上奇招迭出,噱头成为制胜的法宝。那些声势浩大的合唱节更是将这种集体“行为艺术”发挥到极致。
合唱终究是为了耳朵,而不是为了眼球。此次,广东合唱团在春天里踏歌而行,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虽然他们的表现略显不足,但他们的歌声,就像春风吹拂一样令人陶醉。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