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5月11日在保利剧院的首演仅有20天的时间,《怜香伴》剧组和主创团队已完全进入倒计时,演员更是早中晚三个单元不间断地排练、走台、拍曲、练乐。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怜香伴》的题材会让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昆曲,我们在制造一颗昆曲的卫星,这颗卫星不只是中国的,也会影响到世界,我们积极地准备,正是为了能够成功地发射,这也是‘世界首演’的概念所在。”
在排练现场,该剧导演关锦鹏引用了《牡丹亭》中的一句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以表达自己对昆曲的感受。之前仅仅是对戏曲心有灵犀的电影导演,如今却完全为昆曲神醉情迷,甚至作为一个在粤语环境中长大的人,也开始细着嗓子在排练间隙模仿上几句,偶尔过过昆曲的戏瘾。
“我喜欢昆曲,到今天已经无以复加,因为我通过《怜香伴》走进了昆曲的后花园”。关锦鹏的创作状态令整个剧组感动,他和昆曲大师汪世瑜密切合作,并结为忘年之交。汪世瑜虽然年近古稀,但台上台下精神矍铄,为戏曲中所有行当的各色演员亲身示范,每次都引来关锦鹏的无数掌声。关锦鹏说他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昆曲可以把演员内心的感受完全外化到形体上去,这种程式化的提炼真是太精彩了。电影镜头可以通过特写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舞台表演要让十几排以外的观众同样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汪先生的身段设计令我叹为观止。昆曲是载歌载舞的,但其并不为歌而舞,也不为舞而歌,而是完全从角色、情境出发,那种分寸感,是对生活的高度凝练。”当然关锦鹏也要花费心力去挖掘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他在排练中叫停,询问演员的切身体会,他试图去解决戏曲形体外化而可能导致演员忽略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关锦鹏说,“你不能按照所谓的戏曲‘程式’去机械地表演,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是将‘程式’化解成为情绪的宣泄,比如我看梅兰芳的《游园惊梦》,他塑造的杜丽娘梦醒之后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心旌摇荡,有程式,但完全在‘程式’之上、‘程式’之外。我相信《怜香伴》的演员也有这样的潜力,我的任务就是帮他(她)们把这种潜力挖掘出来,当然,我也真想为《怜香伴》拍一部舞台电影,好让更多的人感受昆曲的细腻和婉约,因为在剧场里,似乎只有前五排的观众才有这样的眼福。”
针对《怜香伴》的表演,监制王翔认为,“崔笺云的双重人格是对表演的最大挑战,她既喜欢自己的老公,又热恋着未出阁的曹语花,在《闺和》一折中面对自己丈夫表现出来的是女性的柔情万种;但在《盟谑》一折中与曹语花发誓做来世夫妻,则凛然有男人的气质。有能力塑造这样复杂的人物,是演员的福气。”更有趣的是,观众可以通过“女伶版”去感受崔笺云,也可以通过“男旦版”去领略另外一种角色状态,王翔补充说“男旦演崔笺云,要经历两次性格的跳转,一次是男人演女人,另一次是演有男性倾向的女人,非常微妙,这是一个最考量演员的角色,即使放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演也是罕见的。”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