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两部青春梦昆剧《牡丹亭》和《玉簪记》今晚起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作为此次“名家名剧月”的压轴大戏,这两台大戏的4场演出票几乎全部售罄,首次来沪的《玉簪记》更是一票难求,主办方不得已将在现场安排加座。而在此次的“名家名剧月”中,来自上昆、浙昆和苏昆的4台演出,成为所有剧种演出中,年轻观众最多最集中的。昆剧观众的年轻化,正越来越成为戏曲界引人注目的现象。
火爆背后并非偶然
《牡丹亭》成文化现象
尽管,两位年轻的主演沈丰英和俞玖琳,无论在资历和艺术上,都不及“名家名剧月”的很多艺术家,但在票房上,两台演出却一马当先。尽管很多人认为演出的火爆和白先勇的号召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对于《牡丹亭》和《玉簪记》的火爆,戏剧界人士普遍认为并非偶然。
这两台剧目无论是创作还是推广,无论从大学巡演到商业演出,乃至出版,任何一个环节,白先勇几乎都亲力亲为。除了这位华语大作家不遗余力地走南闯北的亲身推荐,青春版《牡丹亭》的投资是国内任何一个昆曲无法比拟的。在迄今演出的五年多时间里,总共投入了两千多万元。凭借白先勇的广泛人脉和个人影响,无论是大学巡演的补贴,还是巡演欧美的大笔资金,乃至各种宣传画册和碟片书籍,都是白先勇从各大有文化眼光的企业家处“化缘”得来的经费。相较起来,国内的一个最大制作也就三五百万元,而且在推广方面所花甚少。
正缘于此,青春版《牡丹亭》这些年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现象,甚至只要是贴上了《牡丹亭》的戏码,无论是什么版本,无论是在上海、苏州、浙江还是台湾、北京,几乎都能满座。在这两届“名家名剧月”中,去年的上昆版《牡丹亭》和今年的青春版《牡丹亭》,都是最热卖的演出。
“《牡丹亭》这个戏就是青春版炒热的,你可以没看过这个戏,但不会不知道这个戏。因为白先勇的努力,让昆剧《牡丹亭》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效应。”多年来一直关注昆剧,并正在参与昆剧“对话大师”的王悦阳认为,尽管很多人一直对青春版《牡丹亭》在艺术上有所微词,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台制作在文化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人可以比拟。
各大院团纷纷仿效
古老昆剧焕然新生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带来了昆剧热,同时也让原来只有“八百壮士”的寥落昆剧界看见了希望。在《牡丹亭》的热潮下,全国各大院团纷纷仿效,苏昆和上昆相继排出了全本《长生殿》,江苏省昆剧院则邀请余光中担任艺术顾问,两岸三地艺术家一起打造了全本《桃花扇》。昆剧的全本大戏陆续以巨大声势登场,成为又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使得曾经“曲高和寡”的昆剧艺术开始进入了大众话语,甚至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和高品位的象征。
与此同时,白先勇借着《牡丹亭》的势头乘胜追击,推出了《玉簪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推广上,都借鉴了之前的很多经验,因此同样引来巨大的关注。而各地昆剧院团在吸引新观众方面也坚持不懈。上海昆剧团连续十年的“昆剧走进青年”积累了无数青年学生成为昆剧的爱好者。现在,上昆的“兰韵雅集”已经有将近两千多名会员。
据上海昆剧团在演出全本《长生殿》时候的问卷统计,现场66%的观众是20-35岁的年轻人,而仅仅在十年前,昆剧的年轻观众还是屈指可数。据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回忆,以前在剧场里放眼望去,台下大多都是白头发,而现在,几乎都是黑头发。
带着昆剧《西园记》参加此次“名家名剧月”的汪世瑜表示:“昆剧相比其他剧种,好像独独它获得新生,但要知道,这背后有很多年的努力。”70岁高龄的汪世瑜这些年还一直在为昆剧的普及和新生做工作,他强调:“传承戏曲需让观众年轻化,而要让观众年轻化,先要让戏曲年轻化。”身为政协委员,汪世瑜还曾一直提案呼吁中小学开设昆剧课,让学生有机会看到最好的艺术家的表演。“在日本,学生每年必看一次歌舞伎,我觉得这很好。”
就在不久前,在白先勇的努力和各方支持下,北大昆剧文化中心成立,并开设了昆剧选修课,第一讲就是白先勇亲自主讲。而在半学期后,从北大海选出来的学生还将粉墨登场,演出《牡丹亭》。早报记者还获悉,就在本月底,苏州大学昆剧文化中心也将成立。一南一北两大昆剧文化中心遥相呼应,对于昆剧的未来无疑意义深远。在白先勇的构想中,北大的学生将来都是社会的精英,今天在他们心中传播了昆剧的种子,早晚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开花。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