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 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
——作者为刘学智先生题写挽联 走进八一剧场,场内已是座无虚席。这是一部政论题材的话剧,写法和表现手法都很有新意,演出也很精彩,魏积安扮演的毛泽东雄才大略,气宇轩昂。面对热闹的舞台,我却很不踏实,心里惦记着刘学智老师。 23 日一大早,我正在琢磨是不是联系张志宽、王印权两位师兄一同前往的时候,刘燕的电话来了:“我爸爸今天早上4 点走了。请你向曲协的领导报告一声吧!”啊?这个消息几乎把我轰倒。醒悟过来之后,有些撕心裂肺的感觉。这个遗憾难以弥补,我只有自责与后悔。马上给中国曲协领导姜昆同志发出短信:“姜书记,刚才接到刘燕报告,军旅曲艺家刘学智老师今天凌晨病逝,享年80 岁。”我估计姜昆也会大吃一惊,因为刘学智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曲艺人都非常熟悉,非常敬仰的曲艺家。 也许是魂牵梦绕,今天一大早我琢磨了一幅挽联感觉不错,立马告诉了学智老师的二姑爷包长春:上联是“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下联是:“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铜板竹板有板眼追求艺术高境界”概括了他对艺术的态度和成绩,铜板指的是山东快书,竹板指的是数来宝,这两个领域他演出有经典节目,创作有经典作品,教学有很多弟子,在艺术上严谨认真,几乎苛刻。有板眼是说他讲究规律,态度严肃,追求的是很高的水平和境界。“说书写书淡名利低调为人大手笔”说的是他无论演出还是创作,都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作品是他独立创作的,署名的时候,却总是加上别人的名字,甘愿在旁边衬托别人出名,对于同辈或者晚辈他都是这样,现在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方面有些成果的朋友,有谁敢说没有得到过刘学智的教授和辅导?没有看过他的著作,没有受到他的影响?我认为几乎没有人敢拍这个胸脯。因为在这些方面,他确实是无人能及的大名家,无人可比的大手笔。 刘学智老师生于1929 年,天津人,1944 年参加八路军,1945 年起先后在胶东军区文工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工作。曾与他人合作、创作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山东快书《大老唐》、《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等,影响极大。他山东快书师承高元钧,数来宝师承高凤山,在山东快书、数来宝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是至今无人能及的。他的著作一直被当作经典资料,广为引用和传播。作品有与人合著的山东快书作品《一车高粱米》、《三只鸡》和《长空激战》,数来宝作品则有《青海好》、《人民首都万年青》、《从军记》和《我的弟弟》等近200 篇,部分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集。他与人合写的理论专著有《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等五部,为该曲种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撰写条目,参与《说唱艺术简史》和《当代中国曲艺》第四编(快书快板类曲艺)的编纂;系《中国当代山东快书选萃》的编委;《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的副主编;《山东快书幽默小段选》的主编之一。刘学智可以说是军旅曲艺家的杰出代表性人物。多少年以来,“一高二刘”( 高元钧、刘洪滨、刘学智) 是解放军曲艺的代表人物,从上个世纪50 年代一直到80年代,他们的影响力一直都很大。北京军区的曲艺能够享名全国全军,刘学智功不可没。后来的牛群、赵福玉、赵建国、李立山、张文甫、李志强,还有广州军区的杨子春、空军的唐文光、海军的高洪顺、高洪胜等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他的指点。大名鼎鼎的牛群,包长春,都是他的学生进而成为女婿的。 刘学智老师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曲艺人当中,是一位人人尊敬的宽厚长者,他对作品,谴词造句极为讲究,有时候对一个词句的压韵花费很久的时间和精力,非要达到他的格式要求不可。他构思一个作品,讲究结构,虽然是“小”曲艺,在他那里绝对是“大”工程。所以他懂行,深得传统曲艺的精髓,出自他笔下的作品,地道精致。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令人敬佩。他较真儿的劲头,经常打赌几年不放,人家早就忘记的事情,他可是记得真真的,有时候让你哭笑不得。比如,牛群和刘肃的儿子出生了,他要给外孙起名。爸爸是牛群,儿子的名字必须首先要有“牛”,但是不能是牛的任何部位,这个题目要求难住很多秀才,最后还是刘学智老师提出叫“牛童”吧。刘学智老师很满意自己的创意,在比较亲近的人那里也表现出得意洋洋的神态,放话:“哪位能够想得出符合要求,又比牛童这个名字还好、还有意境的名字的话,全北京有名的饭店随便选,我请客。”有一回,我故意逗他:“牛童未必最好! ”“你只要想得出来更好的,我肯定请你。”几年过去了,牛童都上学了,一天,见到刘学智老师,打过招呼之后,他脸色一本正经地问我:“想出来没有?我这儿请客的钱可准备好了。”然后很自得地说:“哼,这个赌,一直打到牛童上大学,我还真等着这位高人呢!”刘学智老师就是这样较真儿,就是这样可爱。在学生眼里,他和蔼随意,在同道朋友面前,他谦虚真诚,而在曲艺界,他称得上是一位集创作、演出、理论、教学为一体的大家。 我的同事,曾经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工作过的徐秉祥老哥,发给我一条悼念刘老师的短信挽联:“学富五车韵,笑傲文山艺海,智能一世歌,音容战地旅军营。”表达了他对学智老师的怀念之情。学智老师的音容笑貌永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关链接: 集表演、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于一身的著名军旅曲艺家刘学智先生于2009 年6 月23 日凌晨4 时35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 岁。 刘学智,生于1929 年,天津市人,师承高元钧、高凤山。1944 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总政文工团曲艺队指导员、创作员、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编导。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及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理事,中国曲协快板艺术研究会顾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被中国曲协授予“从事曲艺工作50 年有突出贡献的曲艺家”荣誉称号。1950 年起专攻山东快书、数来宝的创作、表演、教学和理论研究。山东快书作品有与人合著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等;数来宝作品有《青海好》、《人民首都万年青》、《我的弟弟》等,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连续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班授课六届。与人合写的理论专著有《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数来宝的艺术技巧》等,为相关曲种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毕生的理论研究填补了我国曲艺理论的一些空白,提高了人们对韵诵类板诵体曲艺的认识。他是山东快书高派艺术表演和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为我国曲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5 日上午9 点半,刘学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中国曲协秘书长刁惠香,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常祥霖及曲艺界人士朱光斗、常宝华、李金斗、杨子春、魏兰柱、孟凡贵、高洪顺、王印权、高洪胜、刘际、于海伦等出席告别仪式。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
6 月23 日,一整天,我都是六神无主,坐立不安,我后悔没有看到刘学智老师最后一面。6 月22 日下午,学智老师的二女儿刘燕来电话说:“祥霖大哥,您在北京还是外地?”我说:“在北京,有什么事情吗?”刘燕呜咽地说:“我爸爸已经下病危通知了,希望你过来看看。”我当时正在201 公交车上, 应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之邀去观看他的新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我说“: 燕儿,我现在要去八一剧场,告诉刘老师,明天一早我过去。”过了一会儿,刘燕用短信把刘学智老师的具体病房号告诉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