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京剧流派为何兴衰

2009-12-09 15:42:34来源:中国戏剧网    作者:

   

    没有新流派出现,不等于今天的京剧艺术没有进步   

  在京剧史上,好角儿犹如星罗棋布,然能开宗立派者究属少数。流派宗师大抵有三个条件:有若干拿手杰作,就是把剧中的角色演活了、唱绝了,此其一;其二,在演活唱绝的角色之间,贯穿着、洋溢着他独具的特长特色;其三,这些特长特色能赢得观众痴迷,后学追摹,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和舞台生命力。

  我们还能有些感性认识的艺术流派,大多是清末以来的50多年间涌现的。为什么这段时间成了流派兴旺期呢?前提是市场好,人才多,竞争激烈。内在的原因是:当时的主要上演剧目乃是梨园界长期积累下来的共享资源,你可以演我也可以演,好角儿必须在“通大路”与“求特色”的结合上表现卓越,才能站得住、走得远。于是表演流派就由早期的自然呈现转变为自觉追求了。再加上“私房戏”的兴起,更使各自特长特色发挥到极致,终于迎来了流派纷呈的灿烂金秋。

  流派的本质是独创性,是艺术个性的有效张扬。艺术家的个性包括天然禀赋、艺术传承、审美理念等。对待艺术传承,凡有成就者都离不开刻苦钻研与变化创造两种功夫。京剧属于“前辈典范型文化”,舆论总是鼓励临摹,对临摹中各种原因的变异往往不予宽谅。如徐慕云《谈罗小宝》即为一例。他说:“小余系伪谭,连良是骂谭,真谭只有小宝与俊卿耳。”这是看不到余叔岩、马连良发展前景的一种酷评。其实“真谭”只有谭鑫培自己。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都是宗谭的,周信芳也曾虔诚学谭,他们成熟后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与真谭的差异来,京剧生行才有了余派、言派、高派、马派、麒派。倘若只有罗小宝、贵俊卿,京剧老生戏还能热闹好看吗?

  处在京剧流派的衰落期,但流派风光还在。大多数中青年演员笼罩在流派大师的荫泽之下,得其庇护又受其制约。拜名师、归流派之风尤以旦行为盛。日前梅葆玖先生告我,他亲收的女弟子已有24名。

  怎样评价这种现象呢?流派既然是个性化的产物,鼓励归派岂非泯灭个性?窃以为,未经名师熏陶、冶炼的个性只是一块“原料”,缺乏深厚的艺术传承而醉心于独创的个性,只能在昏暗中摸索,所以拜师归派仍然是深化继承的有效途径。但要注意学习态度。1943年余叔岩逝世后,徐凌霄写过一篇《于戏!叔岩》谈到学习态度有五种:善学、苦学、笨学、浅学、挂号。他鄙薄“挂号”,“如造名人字画者,只摹上下款盖假图章,丝毫不曾用工,较之笨学浅学又下一等。”他推崇“善学”,“一曰为戏而学人,二曰体察自己,运用众长。”说得简洁,确是带有规律性的指示。青年演员只要天分够,又能这般做,自会从临摹走向创造;真正把戏演好了,演多了,艺术个性也随之彰显出来。

  京剧界的迷茫在于,对待积累丰厚的共享资源,似乎已经没有前人那种“通大路,求特色”的热情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多半蕴含在流派剧目中,而这些剧目中能上演,特别是高水平上演的又有多少?当下热心的是以原创博奖励,成功者寥寥。即使成功了也是“只此一家”,别的院团不能演也不愿演。所以普遍的中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偏少,直接影响到演技的提高,还奢谈什么开创新流派呢?

  不过,没有新流派的出现不等于京剧艺术没有进步。有别于传统京剧的现代京剧之进步是全方位的,不能以有无新流派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在成功的新作品中,许多主演都有流派背景,只是他们与演老戏不同,既可以用所归之派的风格手段来塑造新形象,也可以根据角色的需要,参酌吸收其他流派甚至其他艺术元素或生活元素,进行新的综合塑造。至于这些成就突出的名家能否成为新流派的宗师,关键要看他们的作品有多久的舞台生命力,这要由历史来作判断了。

    (实习编辑:邵钰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