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焦晃排演《钦差大臣》圆梦五十年欲展经典魅力

2009-10-30 14:57:5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绿树掩映,秋光慵懒,清茶一杯。

  坐在焦晃家中,与话剧界这位有“北于南焦”之誉的艺术家神侃闲聊。话题从他即将演出的果戈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开始,也谈了以往他演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一个黑人中士之死》《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虎行匍匐》《正红旗下》等一出出好戏的情景……

  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焦晃主演了近百部中外戏剧以及影视作品。这位昔日的“莎剧王子”今日的“话剧皇帝”,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生动,让观众赞不绝口,也令同行由衷叹服。

  走上戏剧之路

  谈起当年是如何走上戏剧之路的,焦晃笑了。要知道,焦晃的父亲是一位燕京大学毕业、供职于中央银行的高级职员,他对独子焦晃寄予的希望,并不是让他成为演员。

  焦晃回忆说:“我出生在北京。抗战爆发,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们从北京逃难去重庆投奔父亲。那时的重庆,聚集了全国最主要的话剧艺术家。我看了不少话剧,陈白尘写的《禁止小便》、张瑞芳演的《民族至上》等。但那时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当演员。”

  抗战胜利后,焦晃全家随父亲来到了上海。一个偶然机会,他和戏剧真的结了缘。那天,老师要他朗读一篇课文。当时他的上海话能听会说就是不会念,平时调皮捣蛋惯了,说北京话还怕同学笑话,这下可没辙,只得硬着头皮,用标准的国语念了起来。没想到他念完后,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将钦佩的眼光投向了他。课后,他就被推荐到学校戏剧组,成了一名骨干。

  高中三年,焦晃为报考上海戏剧学院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课余,焦晃打棒球,练形体,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现在在舞台上的爆发力和敏捷的反应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高中毕业后,焦晃如愿以偿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从此,他站到了华丽又朴素、浪漫又寂寞的话剧舞台上,与一代接一代的观众朋友度过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美好夜晚。

  为艺术而较真

  加缪说过,演员的命运是荒谬的命运,因为他的一生要承载和体现无数个舞台角色的一生。今天是皇帝,明天是马路工,后天是蒙难文人。演员要在几小时内、几十平方米舞台上,让这些角色活或死、爱或恨,在观众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命运。

  焦晃说,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演员经历角色的生活越多,他就越能与这些生活脱离。从莎士比亚《无事生非》到莫里哀《吝啬鬼》,从品特《背叛》到奥尼尔《悲悼》,从《美国来的妻子》到《SORRY》,各式各样的人性,会绝无雷同地在演员的身上生出灵魂来。

  每次演出前,焦晃都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做大量案头研究工作,斟酌剧本。在那些时间里,他整个的精神状态都沉浸在角色的生活里。在演艺圈普遍心浮气躁的情况下,焦晃为艺术而较真是出了名的。他从不愿倚仗已有的才气和名气而敷衍了事。为了拍一部历史电影,他一连几个月研读《左氏春秋》,但因与导演观念不合,他宁可白费心血,倒贴来回的机票钱。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了不止一次。

  有人说焦晃难弄、不好合作,对此焦晃十分坦然:“演戏好比造房子,要有水泥、钢筋和砖瓦,仅仅给你几片砖瓦,你怎么去建造?演员并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他塑造的角色要有血有肉,既不脸谱化,也不神化,更不妖魔化,就要有自己的理解。每塑造一个角色,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脱胎换骨。”

  五十年圆一梦

  说起排演《钦差大臣》,焦晃称这是他和上戏表演系1959届毕业同学的共同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们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

  50多年前,焦晃与张先衡、杨在葆、李家耀、张名煜、卢时初、杜冶秋、卢若萍等还在上戏校园求学。他们受教于熊佛西、朱端钧、胡导等前辈名师,并由前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亲自带班教学。那时,《钦差大臣》已为他们所熟知,赫列斯塔科夫的艺术形象也早在他们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焦晃回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们就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钦差大臣》的片段排演,到大学三年级又进行了《钦差大臣》的幕戏排演,整整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但1959年毕业公演《钦差大臣》的计划还是流产了。

  未能上演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讽刺喜剧。在中国,首先介绍果戈理的是硬骨头大文豪鲁迅。1921年《钦差大臣》被译成中文,同年10月由天津南开新剧团首演。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金山、王莹、左明、郑君里等演出此剧,还被话剧史称为“剧场艺术趋于成熟的标志”。当然,也始终有人对该剧上演如鲠在喉,深深恐惧它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

  再展经典魅力

  今年恰逢果戈理诞辰两百周年。由上海戏剧学院和焦晃艺术工作室联合出品的《钦差大臣》将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东方喜剧展的主打作品,于11月18日至28日在上戏剧场首演。焦晃笑称,这会让申城话剧观众领略到真正的经典艺术魅力。

  为此剧组排出了超豪华主创阵容:导演陈明正、杜冶秋、向能春、卢若萍、王复民;舞美设计韩生;制作人朱大坤。主要演员除焦晃担纲主演那个可笑复可悲的赫列斯塔科夫外,原青话团长张先衡饰演市长,顾永菲饰演市长夫人,杨昆饰演他们的女儿。参加演出的还有朱艺、王复民、王家驹、许守钦、买健、李传缨等,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焦晃认为,《钦差大臣》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并流传至今,就在于它讽刺现实的内容。果戈理27岁写下的这部作品直戳现代官吏制度痛处与软肋。果戈理用戏剧这面照妖镜,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面貌和肮脏灵魂。

  据介绍,《钦差大臣》诞生后,效法果戈理的作品层出不穷,俄罗斯本土就出现了剧作家万比洛夫颇具果戈理遗风的《外省轶事》,鞭辟入里地讽刺了旅馆经理卡罗申要死要活的“恐官症”。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话剧舞台就有进步戏剧家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升官图》,解放后又有老舍以陕西李万铭诈骗案为依据创作的讽刺喜剧《西望长安》。

  谈起刚刚结束的连排,导演陈明正振奋不已:“他们的爆发力都在,身上的艺术分量还在,与五十年前只求技巧相比,现在这些演员都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从中提取一部分,就能迅速进入角色。”主演焦晃更是信心十足:“演员的一生都不应该是太平的,一定要尽量扩展自己的创作幅度,奋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在舞台上,我就是钦差大臣。”

  (实习编辑:赵宁)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