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裘迷
我对颜真卿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小时候学写书法,就知道“颜、柳、欧、赵”的大名,但并没有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数月前,当赵致远先生与我畅谈他编写的京剧剧本《颜真卿》时,我才对这个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前些天,收到赵先生寄来的成书《颜真卿》,扉页上有亲笔签名及“半成品、多指教”的字样。几日家事烦乱,竟眈隔到今天才能静下心来写点观后感,真是愧对了赵先生的一片热忱。
我对京剧剧本真是大外行了,没有一点常识。上个月还有人嘱我为之编写剧本,我觉得力不从心,未感即允。也是想等拿到赵先生的书学习一下,这京剧剧本应该怎么个写法。所以“指教”是万万不敢当的,只能谈谈阅读的直感。
作为侯、裘两派入室弟子,赵致远先生把剧中的颜真卿人物定为花脸应工。《颜真卿》分五场,除“序幕”外,为:“送别”、“凭吊”、“斥叛”、“德化”、“涅盘”。讲述安史之乱后,以李希烈为首的四家节度使反唐,颜真卿奉德宗命出使劝退,反被囚禁三年,终不顺降而被缢。歌颂了一代贤臣、书家的忠贞不屈及艺术才华。文中的叙事格局、气魄都是很大的,可以感到,颜氏的书艺和人品、性格是一脉相承的,为之慨叹。
写京剧剧本,必然要深谙京剧的艺术规律和原则,要给演员舞台的程式表演以充分的发挥空间,否则演起来就容易“变味儿”。另外,我感到京剧在叙事方式、视角、手法和侧重上也是有自己特点的。我曾多次谈到过自己的对京剧的一个认识,那就是:京剧的形式和内容是并重的,不是简单的谁服务谁的问题,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大部分经典的京剧剧目,其情节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看《贵妃醉酒》、《女起解》等剧就能感受到这一点。那么真正抓住观众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剧中的表演和人情,而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也是能独立审美的。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比如看《锁麟囊》,从剧情上说,观众能体会到世事无常、善行有报、苦尽甘来;从表演上说,观众能欣赏到几个好听的唱腔,能看到精彩的水袖身段,这同样是不能缺少的看点。俗语说“新书熟戏”,老观众对剧情很熟了,为什么还来看呢?是来看演员的程式表演的,但这也离不开剧情做依托,否则就成了演唱会了。
因此,说京剧剧本是“半成品”是绝不错的。这与话剧剧本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读《雷雨》、《茶馆》、《哈姆雷特》剧本,就能通过作者的文采而完成对故事的欣赏,人物的形象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根据剧本的描述能想像出来的,虽未必有艺术家演出来的那么精彩,但基本是完整的感受到了。就是说,话剧剧本作为文学创作是独立而完整的,把它搬上舞台是二度创作的问题。但京剧剧本的确是“半成品”,非但演出来,你是无法尽享其妙的。因此倒推,什么是好的京剧剧本呢?换个问法,什么是好的“半成品”呢?觉不是像话剧剧本那样不留余地的主观的体现编者脑子里的人和事,而是要在京剧艺术原则下,提供一个可施展表演的架构,提供一些能打动人的唱词、曲腔、念白,至于最终的面貌,要靠演员的功力去表达的,而不是编剧和导演来表达的,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试想一下,如果从没看过《空城计》、《甘露寺》的戏,只看剧本。能分辨它是好戏么?也能,也不能。内行人依以上的原则一看,就知道有“演头儿”,老话说“有戏”,是好本子,所以说“也能”。但“也不能”,那得看谁来演,杨宝森演、马连良演,一等一的好戏。还是这本子,我演您就坐不住了,几句就把您吓跑了。你能怪本子不好?
再者,大多剧本是围绕演员特点编的,扬长避短。好的本子必然是舞台上反复磨出来的,新剧本不是写好了就定死了,让演员跟着本子转,那只能遏杀演员的表演才华,演员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一年前,常秋月老师筹排新戏《典妻》,不耻下问找到我,我最后说:等大家看了戏,走出剧场,有三句评价就成功了:“1、是京剧。2、挺好看。3、也就常秋月能演。”一出新戏不管加多少时尚元素,有多大的革新,但得让人觉得不是乱来的,是有传承的,遵循艺术规律的,所以说得“是京剧”;戏里得有能让人回味的表演,好的唱念,精彩的舞蹈,表演上没味道、没看点不行,剧目就留不下来;第三条就是演员个性特长的发挥问题,你的戏谁都能演,甚至比你演得还好,说明你的特点被角色给栓住了,也不能说是成功。当然,传统戏也有剧目是大家都演的,因为那本身可能就不是为个人写的戏,即便如此,不也是各有千秋、流派纷呈的吗?
京剧的情节可以复杂,如《秦香莲》、《四进士》、《赵氏孤儿》,也可以很简练,如《赤桑镇》、《钓金龟》、《贺后骂殿》。重点还是有没有“戏”,这不是只看情节,要看表演的亮点。现在大多新编戏都求辉宏、复杂、壮观,承载很多大场面、大情怀。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样不能失去编写《春闺梦》、《打侄上坟》、《桑园会》这样小家小戏小题材的能力,它们同样精彩、同样深刻、同样打动人心。唯一不同的是,成本低了,可能断了某些人的财路。
《颜真卿》的剧本是不是好本子,我是外行,无从判断。作者二十五年前开始构思,仅数千字却雕琢了三年之久,这份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相当可敬的。
说了不少《颜真卿》剧本以外的话,但也都是它引发的思考,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颜真卿》的“成品”吧!感谢他多次将大作相赠,实在是抬爱了。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