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继承传统”看不见了

2009-06-22 15:49:29来源:音乐周报    作者:劳谠

   
作者:劳谠     最近连读三篇总计两万余字有关研讨民乐“发展”的文章,看不见一处“继承传统”4个字。面对目前中国(民族)音乐界的现状,谁敢说没有必要或不再需要“继承传统”了?或许有人会说:继承传统不在书面

作者:劳谠

    最近连读三篇总计两万余字有关研讨民乐“发展”的文章,看不见一处“继承传统”4个字。面对目前中国(民族)音乐界的现状,谁敢说没有必要或不再需要“继承传统”了?或许有人会说:继承传统不在书面上、口头上,而在于继承她的“灵魂”。此说不确!如果没有“形式”、“特质”实实在在地继承,何谈“灵魂”的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乐器是中国的而思维是贝多芬的”、“用德国式的和声和俄国式的配器手法”、“采用多是如柴科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式的纯粹西洋浪漫派手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吗?用板胡拉《卡门主题幻想曲》、二胡拉《流浪者之歌》,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吗?

      前文(《人民音乐·评论》2008年第4期)作者坦承,香港中乐团“仿效欧美专业管弦乐团的做法”适应了“在交响世界中成长的西方听众”。但一些欧美音乐家听了所谓“交响化”的民乐演奏后说:“奇怪,你们原来的东西很了不得嘛,你们为什么要演奏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想听”(台湾·林谷芳文);“中国有那么多丰富的音乐,而我在这些作品中却听不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诺尔曼【美】与梁茂春教授的谈话);在“旧金山,洛杉矶或巴黎等地,凡是像样的唱片行,有两种唱片不会不存在,一是印度音乐,一是日本音乐,反正不是中国音乐,为什么?因为你的音乐与西方的相比,其实没有多大差别,他为什么要你的东西?”(林谷芳语);钱茸教授在《古国乐魂》书中谈及“一位在美国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在答辩会上被一位美国教授抢白:‘你们哪里有自己的音乐,你们的音乐早就向西方归化了’”。所以,是保持自己音乐的“特质”,还是模仿西方(交响乐队)音乐,这或许是应该研讨的一个问题。

      同前文配发的一篇“座谈会综述”,可知参会人员多为国内音乐界“重量级”人物,他们无不褒奖有加,诸如“独一无二”“非常震惊”,“民乐顶峰”,“从来没有听见过……”等等。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巨大成功”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根”如何?其“本”何在?在约六千字的“综述”中怎么看不见一次4个字的“继承传统”?恕笔者直言:各位专家脑子里是不是缺少了“继承传统”这根“弦”?《音乐周报》2009年5月27日登载马金泉题为《关于“奶酪”管理的思索》,该文并非论述中华(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但在不到千字的文章中,却谈到了“继承、特别是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是谓正道也!

  第三篇文章见《音乐周报》2009年4月22日第6版,半版篇幅阐述民乐60年发展概况。在约两千字文章中“继承传统”一次没有,“发展”却出现十次之多,而其“发展”的要点则是“做得实用,有声有色”,(“声”乃乐器之声;“色”何解?不言而喻)。

  黄翔鹏先生对这种音乐现象说:“这种时髦,要求离开传统的基础去创新,其结果,表面上用的还是民族乐器,精神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化派’和西方现代派的合流,已经不再是什么民族乐器”。现今中国音乐界对于中国音乐“继承传统”,不是说的太多了,做的太多了,而是相反。所以我们仍然要大喊大叫,要大书特书,并付诸行动。虽然任何事物(包括中国音乐)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但“立足于发展新文化也不能愚蠢到丢弃了本源”(黄翔鹏说)。摒弃传统,丢弃本源,失掉特质,忘掉根本,“已经孕育着丢弃本源的危机”,“而产生失传的危险”,“毁灭了自身得以立足的基地”(黄翔鹏语)。台湾现代派作曲家吴丁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不晓得这一群人是智慧还是愚蠢?但总要佩服他们有那么大的勇气,因为他们在扼杀自己文化特质时,比起别人是显得那么不遗余力”。台湾如此,大陆呢?香港呢?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