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象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文化发展需求,音乐领域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值得认真对待。
所谓“三多三少”:一是歌手大赛、选秀活动多,大众歌咏活动少。前者能推出新人,提高歌咏水平,举办活动无可非议,问题是与后者的开展不平衡,造成重视前者轻视后者的倾向。
后者是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大家唱”,自娱自乐,自我激励,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这种“大家唱”是产生时代音响的土壤。《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这样一些有历史特征的歌曲,都是与大众歌咏结合之后,才成为时代的声音。而当下缺少这样公认的代表性歌曲,不能不引人深思。据有关方面透露,每年有10多万首新歌问世,普及率很低,能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也寥寥无几。最近评选“30年30首流行金曲”只有一首是2000年后唱响的。奥运会征歌6万—7万首,因未与群众见面,基本报废,是精神财富的浪费,令人遗憾!
二是非专业机构组织的音乐活动多,专业机构搞得相对较少。电视台是综合性机构,搞音乐不是它的主要业务,但目前它组织的活动不仅名堂多,且有声有色。而音协、音院、群艺馆等专业机构的活动则相形见绌。某些专业性很强的歌曲评选,影响很小,有人说搞娱乐活动谁搞都一样,不必计较。其实不然,这是关系音乐事业能否正常发展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能使国际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并能树立起一种崇高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与组织者能理顺与各国政府、媒体、赞助商等方面的关系分不开的。而目前一些媒体搞的音乐活动则不然,演唱者甚至是大众演唱成员都是按媒体计划去作秀,这样产生的是扭曲的影响。又由于媒体与商业利益挂钩,它必然要炒作、宣传、包装,常常一夜之间就能树立起一个让青年们崇拜的偶像歌星。一旦虚假成分败露,神坛破灭,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如何使专业的音乐机构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它们不断走向社会,走入群众中去,是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三是演唱者收入多,词曲原创者收入少。多年前人们议论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元”现象更严重了,不少词曲作家如不自付版面费就难以发表歌曲。这不是一般的分配不公的问题。贬低原创劳动价值的“倒挂”现象的存在,关系到要不要按艺术规律办事,音乐事业要不要科学地发展。众所周知,音乐规律要经历三度创作:首先是词曲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一度创作,这是基础;然后是演唱者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最后是群众的品尝、筛选进行三度创作,这一关常常决定作品的命运。如果没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斯特拉文斯基等一代代原创音乐家的创作,就没有从古典主义音乐到现代主义音乐的一浪浪高潮。如果没有聂耳、冼星海的群众歌曲,中国音乐史该如何写?改革开放要创造中国音乐的新辉煌,不正视历史经验和规律怎么行呢?
音乐是依赖听觉的情感艺术,它有娱乐功能,也有审美教育功能;它有宣传鼓动作用,也有保健医疗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和睦人际关系需要音乐活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文化素质需要音乐教育;迎接老龄社会需要音乐给老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加强国家交流也需要音乐这种“世界语言”发挥独特作用。
现阶段的音乐活动应该是多方面、多样性的。既应有群众音乐,也应有一些高雅音乐;既要有通俗流行音乐,也需要有严肃的学院派音乐;既要有民族的,以至原生态音乐,也要引进国外的有各国各地区特色的音乐。 这是时代的需要,民生的需要。愿文化部门不断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理顺各方面关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