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小小的愿望》来说,能如期上映一直是个“小小的愿望”,只是在愿望实现之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上映3天,票房不足2亿,豆瓣评分5.1。对于这部观众们曾寄予厚望的电影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成绩。要知道在暑期档刚开始的时候,市场对这部电影的票房估计是10亿甚至20亿以上,属于暑期档的种子选手之一。
即使后来经历了改名、撤档风波之后,《小小的愿望》也一直在观众的期待片单里。而临近上映,因为几位主演彭昱畅、王大陆和魏大勋等人的“番位问题”,片方和演员之间又展开了一番撕扯,电影的热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可电影上映之后的成片质量却明显不佳,以至于被网友们吐槽“跟电影有关的事件比电影本身有意思的多”。
性喜剧的折戟只是表象
很多人把《小小的愿望》的质量问题归结于这是一部受到删改的性喜剧,也许有些道理,但是有失偏颇。
《小小的愿望》翻拍自2016年的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在韩版原作中身患绝症的高中生,迫切希望自己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能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而这个成长途径就是性,可以说这是一部性喜剧。
但对于韩国原版来说,性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调动观众情绪的是电影中的那些青春与成长、友情和亲情。看过《伟大的愿望》之后,观众收获的往往是感动和温暖。
可《小小的愿望》就不同了。原版里渴望的性变成了一心想谈恋爱。这个设置的变动让整部电影的气质一下子就变了,它丧失了一部性喜剧的基本笑点来源。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性喜剧的存在其实略显尴尬。尺度太大,无望登陆院线,打擦边球,又显得过于低俗。那些香艳撩人的镜头,往往只是预告片里的惊鸿一瞥,是用来吸引观众的一种噱头。
但冲着噱头来的观众一旦产生心理落差,差评几乎成了必然。要想在性喜剧上走出困境,就要在其他方面多想办法,很可惜《小小的愿望》显然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只存在于预告片里的镜头
对观众情绪调动不够是最直观的感受。
在《前任3:再见前任》里,对于观众情绪的有效调动,让其成为爆款。可《小小的愿望》中拼贴化的笑点,却总让人觉得不上不下,那种笑到一半戛然而止的感觉,实在有些让人难受。
电影核心的垮塌是深层次问题。
韩版原作的核心其实在于青春的朝气和成长。因为年轻而任性的想法,让观众往往报以童言无忌的理解,而青春的朝气让一切略显出格的做法都可以被容忍。
《小小的愿望》改变了韩版原作的核心,不是说谈恋爱这个愿望不好,而是放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它的说服力不足,也无力承担起驱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动机”作用。
毕竟一个高中生想要谈恋爱,有什么说不出口?选这样的理由作为电影的支柱,观众没有共鸣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没有说服力的本土化
好的翻拍不容易拍。
年初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的《“大”人物》,就是一部相对不错的翻拍电影。
原版电影以无法无天的韩国财阀为影射对象,在竭力制造权贵和公权力之间的冲突和摩擦。而中国版的《“大”人物》里则改成了基层警察对决富二代,在合理改编原版设定的同时强化了影片的对立特色。
“开年解气,专治不服”的宣传语,正好道出了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特别是电影强化观众观影“爽感”的努力得到了不少好评。甚至因为这部电影,很多观众对于主演包贝尔的看法都有所改观,可见一部成功的翻拍电影,得对症下药。
《深夜食堂》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了。
《深夜食堂》为了抓住国内观众,在菜品设置、逛菜市场等方面做了调整,但这些细微的改变还是被整体的日式居酒屋布局所打败。可见大的框架不动,只是小修小补式的翻拍,往往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群人在一个富有日式格调的地方吃饭聊心事,哪有坐在大排档撸串来得逍遥快活和接地气。本土化要做的是贴近观众,争取共鸣,而不是脱离现实。
回到《小小的愿望》这部电影中,它的本土化也谈不上成功。
大到人物关系设定、剧情走向,小到笑点安排,《小小的愿望》几乎是对原版的照搬,些许本土化的改动没有对影片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小小的愿望》在细节上和原版如出一辙
至于电影临近结尾的那句“你已经是男人了,不需要用其它事情来证明”实在过于苍白无力。对于观众而言,一个一直躺在病床上的主角,靠着朋友的奔走就成长为男人,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缺乏说服力。
人物的成长需要有所铺垫,过于生猛的转折和太直截了当的结论,对于观众来说并不友好,这些方面都是《小小的愿望》所欠缺的。
可见,要拍出一部高水准的翻拍电影,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远不是一个小小的愿望,它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更大的野心。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