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职业》剧照,几位警察为了侦破案件,卧底开设炸鸡店
今年年初于韩国上映的喜剧电影《极限职业》起初并不为业界所重视,没想到该片上映不到两个月,就以近1370亿韩元的总票房收入,将历史题材巨作《鸣梁海战》挑落马下,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作品。从投资回报比来看,该片更是仅仅依靠95亿韩元的成本获得了14倍的收益,即使是在擅长以小搏大的喜剧片阵营中也属翘楚。
《极限职业》的原剧本是从2015年“中·韩故事共同开发项目”中脱颖而出的;该项目也即观众所熟知的“一本两拍”——中韩两国制作班底在共有剧本设定与结构的基础上各自进行本土化改编与拍摄。与《极限职业》对应的国内作品为《龙虾刑警》,但后者在去年夏天上映后,口碑与票房均表现一般。
事实上,共有剧本固然优秀,但它恰如相同规格的毛坯房,而正是本土化改编的“装修”差异,成为了《极限职业》的制胜法宝。
《极限职业》讲的是一个警察小队为抓毒贩而假扮成炸鸡店老板与员工卖炸鸡的故事。其基本设定杂糅了“小人物咸鱼翻身”、“组团打怪”等喜剧片常用元素;还辅以动作、飞车等已被用到泛滥的技术戏份,以吸引对视觉有一定要求的观众。但老梗开新花,靠的是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错位与反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喜剧是将情理之中的事情进行结构重组,以一种颠覆性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令人意料之外的效果。在颠覆过程中,观众对于故事情境的感知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而错位感和反差感是其中最重要的笑点担当与张力来源,错位与反差的程度越高,戏剧效果就越强。
对照到《极限职业》中,威严高傲的警察变成向顾客赔笑脸的生意人,前一秒还在拿枪的手下一秒就往鸡腿上抹面包糠,怀着视死如归的心情给毒贩送炸鸡却扑了一场空,本想好好监视毒贩却误打误撞将炸鸡店经营成网红店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已让人眼前一亮,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的情节发展更是令人捧腹不禁。不仅如此,每一个桥段基本保持着10-15分钟的节奏,在尽最大可能保证笑点密集度与情节信息量的情况下,又能持续地使观众保持新鲜感,编剧做线索梳理与桥段填充的“装修”功力可见一斑。
如果说营造错位与反差氛围是本片在叙事方面的优势所在,那么另一出彩之处——台词,则是电影影像化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文本与声音是拓展电影影像空间的重要形式,就喜剧电影来说,台词尤其能够渲染故事情境,表现人物性格,在营造笑点与阐释电影内核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很多拙劣的喜剧电影台词,在于其有形而无神、点到为止,而《极限职业》的台词则平衡了趣味与深度,拿捏精准。
一方面,《极限职业》通过台词成功塑造了一群背景各异但在系统内郁郁不得志的警察,再由人物之口抖出符合其身份的包袱,使人物形象与文本声音相辅相成。柳承龙饰演的队长纠结于同侪攀比与家庭关系,从他口中说出“职位晋升”与“夫妻相处之道”的台词,合情合理,又能让观众生发共鸣。同理,作为泰拳冠军的女警与棒球队出身的警队老幺在台词中则更多展现了年轻热血的一面,同时又借二人之口表达了对韩国“全抛世代”年轻人生活与社会关系的见解。
另一方面,《极限职业》的台词切实地贯彻了“有趣”、“有味”、“有刺”的喜剧精神,包袱质量不流俗,有着喜剧难得一见的高级感。例如影片开头通过警察小分队各人对于警察职业操守的一番探讨,像是一场小型脱口秀,其中既包含了对于辛苦工作的甘之如饴,对于职业发展现实的接受与抗争,更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大环境的深入思考,在饱含笑料的趣味性与紧贴时代的幽默性背后,平添难能可贵的批判性。这种台词处理方法与国内一众仍然依靠“地图炮”、“性别差异”来抖低级包袱的喜剧电影相比,高下立判。
虽说《极限职业》在部分桥段的逻辑衔接等层面仍有瑕疵,但是它尊重了类型片的规律,更尊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整体来说不啻为优秀的工业化喜剧作品。它能成为票房冠军固然有运气成分所在,但其在本土化制作上所体现出的专业性与用心态度,仍然值得国内的喜剧电影借鉴与学习。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