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刑侦推理剧在国内影视市场可谓来势汹汹,各式卖点层出不穷,已然杀成了一片“红海”。当然,这里面也涌现出了不少制作精良、口碑不俗、圈粉无数的全网“爆款”,也有很多播出后就无声无息的冷板凳选手。比如最近上线的一部网剧《冷案》,剧如其名,一方面讲述尘封多年的旧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流量明星加盟,平台也没有更多宣发资源,于是成了没有太多话题度的“冷剧”,但剧冷内容并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成了国产刑侦剧的一股清流。
重“演技”轻“流量”,新人表现可圈可点
老实说,和大多数观众反映的一样,初看《冷案》的宣发海报和演职人员表,能对上号的名字并不多,但是进入剧情,又找到了许多熟悉的“老面孔”。这个尴尬的反差,恰恰折射出目前国产网剧选角的尴尬现状:流量明星大多没演技,演技扎实的明星又大多没流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从对“演技”与“流量”的侧重与取舍中,很多时候便可以管窥一个制作团队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导向。很明显,在这对关系上,《冷案》剧组选择了“演技”。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能找到不少老戏骨的身影。比如,第一集第一幕中,头戴太阳帽,藏身于丛林中的大毒枭徐金,他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便是《重案六组》里黑白两道通吃的大曾(李成儒饰)。在《冷案》中,徐金面对缉毒警察围剿时的决断与狠辣,为了“蓝魔”不惜任何代价的嗜血和无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具气场。
而杨新鸣老师扮演的林慧案真凶——“林老师”(在剧中饰演林慧和林曼的父亲),则是一个充满反转的多面角色。他是一位“人见人怕”的严苛教师;一位对学生真心付出,会将被家人放弃的“差等生”带回家里抚养的“如师如父”的温情长者;一位价值观扭曲异化,把孩子视为“毕生作品”的虚荣父亲(后来因女儿沦落风尘,两人陷入争吵,他失手掐死了女儿)。同一个角色身上不同甚至对立的人生照面,都被他塑造得惟妙惟肖,极具戏剧张力。
此外,几位年轻演员在剧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周依然在剧中分饰两角,扮演叛逆沦落风尘的林慧和患有智力障碍的同胞妹妹林曼。在案情揭晓后,王良即将从林老师家中被警察带走时,林曼冲着王良微笑的那一刻,从无邪的林曼过渡到释然的林慧,这一两秒钟的笑容里,承载了太多的悲欢感慨,堪称经典。而深爱着林慧,又一直被敬爱的老师误解的王良,为了守护林老师一家,默默背负了一切,直到最后用他自己的方式了却了心结,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眼神里闪烁过的一幕幕过往,把这个悲剧刻画得百味杂陈。
《冷案》有意没有把破案推理的过程拍成一个纯粹、缜密的解谜游戏,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作为全剧的叙事主线,用文学式的、伦理学式的社会性思考去替代纯逻辑性思考,从而带给观众除了揭开谜底的欣然顿悟之外,更加深沉的、厚重的情感体验。
节奏略显拖沓,但瑕不掩瑜
当然,在“逻辑为王”的大环境下,走情感路线拍刑侦剧的“另类”做法是冒险的。感性关怀与理性逻辑的平衡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落入“披着刑侦剧外衣的言情剧”的老套路。
从目前来看,感情戏份太多,剧情节奏过慢,编剧水平发挥不稳定是《冷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冷案》在人物感情戏份的处理上,显得用力过猛,通过强凑CP推动剧情发展的痕迹过于明显,分寸感的缺失不仅拖慢了剧情,也稀释了人物情感关系在推理剧中的独特张力。而对剧情高潮部分的节奏把握则是此类推理剧面临的共性问题。
比如林慧案中,王良留下字条,将方睿挟持到天台的那一幕,本来即可揭开谜底,通过“卑鄙恶劣的成功学生”与“情深恩重的差等学生”之间的反差对比,在对社会教育和评价标准的反思中,将剧情推向最高潮。可是,编剧为了追求剧情的完整度,生生把这个高潮推延至林老师出院回家,观众情感释放的爽感也因此没能得到满足。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克制,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错过。
不过整体来看瑕不掩瑜,《冷案》的剧情框架和完成度是到位的。首先,这是部女性探案题材剧,撇开把刑警队一帮男性干警描绘得过于粗心直率这个刻板印象的老毛病,编剧通过档案室“冷案小组”四名女干警在和刑警队一众男干警协同办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细腻与缜密、周全与柔软,一改往日刑侦剧女性永远只能当配角的形象。
而在社会关怀上,《冷案》巧妙融入了对原生家庭的剖析和对社会问题的关照。比如第一案中严厉父亲与叛逆女儿的冲突矛盾、“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反讽对比。一个悲剧的故事里,有爱情、有亲情,也有师生情;诉诸教育标准,诉诸道德伦理,也诉诸法律法规。比起纯粹逻辑导向的刑侦剧,这样的《冷案》复杂但不负面,冷静却不冷漠。
完成度上,比如以“蓝魔”案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牵出一连串尘封多年的“冷案”。这其中,又通过林曼这类角色的嵌入,既完整交代了林老师从小对林慧要求严苛的家庭动机,林慧在方睿威胁下放弃从良的真实原因这些“枝干案件”中的背景情况,又巧妙过渡到了王良为了保护林曼向毒贩供出“蓝魔”配方发明者信息这些“主干案件”,逻辑严密、铺垫合理。由此,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