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对我说,“你真是个奇葩!”。
那么我将毫不犹疑地反击:“骂谁呢?你才是奇葩!”
是的,“奇葩”这一词过去在我们眼里是极为贬义的。虽然本意为世间罕见,极其另类,可另着另着,真就不是一类了。所以,过去如果有人形容谁奇葩了,那么这个被称作“奇葩”的人,一定在很多方面异于常人。
不合群的,是奇葩;穿着怪异的,也是奇葩;说话露骨的,还是奇葩;就连活到二三十岁没有过谈恋爱的人,都被叫做奇葩!当越来越多地人被打上“奇葩”的标记后,你是否也默认应允了这样一个称呼呢?
就在2014年11月,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奇葩说》横空出世了!这档被号称以90后思维定制,四十岁以上的人需在90后陪同下观看的节目,是由三个60后“说话界”的导师带领一帮80、90后的年轻人进行的辩论比赛。
节目播出不久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反响,直接登顶综艺类微博话题榜,那么,《奇葩说》到底有多奇葩呢?
奇葩选手,严肃辩论
有一种辩论赛,叫“国际大专辩论赛”,自1993年复旦大学赢得国辩赛以后,在全国掀起了辩论赛热,一些地方电台,大专院校都纷纷举行各种形式、内容的辩论比赛。而在当年那场狮城舌战的比赛中,让我们记住了引用顾城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蒋昌建。而后,在2002年的国辩赛场上我们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三辩。这位女三辩,就是今天《奇葩说》里天字第一号奇葩——马薇薇。
这个被大家唤作“金句女王”的奇葩,和一群来自各大高校的辩论队辩手组成了一个派别。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花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姜思达,还有莫纳什大学的王梅和包江浩。他们逻辑严谨,思维缜密,更有着身经数场传统辩论赛的经验。
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自成一派。《奇葩说》里天字第二号奇葩——范湉湉,这个被称作“麻辣姐”的大龄剩女,16岁出道,在娱乐圈辗转数年,转行发展后重回娱乐圈,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故事。天字第三号奇葩——颜如晶,马来西亚华人,从小患有抑郁症,除了在辩论场上能好好说话以外,其余都只能用“是”或者“不是”回答。天字第四号奇葩——肖骁,主持出身,骨子里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自称“肖十娘”的脏话小王子。天字第五号奇葩——艾力,乌鲁木齐人,心灵鸡汤贩卖者,新东方名讲师,总是能因为名字遭到吐槽。
就是这样一群奇葩,经过层层筛选,开始活跃在“奇葩说”里。
传统意义上的辩论赛,除了双方辩友(一般赛制共八人)、一个主席,剩余就是评委和观众了。而在《奇葩说》的舞台上,一名议长,两名团长,正反双方人数根据淘汰轮次决定,而正负判定也是由观众投票得出。
议长马东老师常说一句话,“这是一个严肃的辩论比赛”,可是选手的发言次数,说话的分钟数,包括镜头露脸的概数,都是随机任性的!就连马东老师在播广告时,也是用一种另类的诙谐调侃出来,最后扒拉“感谢这些金主们!”,完全符合了奇葩说的气质。
选题大胆,投票看心情
从海选到晋级赛再到后面的踢馆赛,每一场的辩题都是由制作团队精心挑选,根据网络各个平台的调查,辩题大多涉及到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创业等多方领域。演变成辩题就成了:举报作弊我错了吗、漂亮女人该拼事业or男人、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没有了爱要不要离婚、份子钱该不该消灭、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人到三十岁是做稳定工作还是追求梦想…
以上这些辩题在网友们看来实乃特别“接地气”!在大多数人眼中,辩论赛是一种常人望尘莫及,并且十分高大上的游戏,从传统辩论赛中可见,辩题大多与人格品质、时事政治等宏大范围密不可分。这样自然让很多人有心学习,无力辩论。
可是当你看到《奇葩说》的辩题之后,是否有想要马上打开电脑,搜看一两集的冲动与渴望呢?
这就是奇葩说的一大亮点,选题大胆,实用价值高。
而每一次辩论,现场观众投票的方式都是通过按手中的啪啪键决定。可以跑票,可以胡选、乱选,但不能海选。每一次啪啪按钮红蓝键之间的转换,就证明了此刻发言辩手的观点击中了观众的某些部位。可能走心,也可能走肾,但这至少证明这些观点在在观众心里得到印证和支持。
可以无下限,但的确有诚意
自《奇葩说》开播以来,受到了来自各界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这档节目是敢于挑战深植人心的常理和准则,不庄严,不说教,不膜拜正能量,不用道德绑架辩论,只是辩论又不止于辩论。”当然,还有一些惯于思辨或曾经有丰富辩论经历的人提出质疑,“《奇葩说》的诞生,会不会让辩论变得娱乐化呢?”甚至很多网友认为辩手的某些观点不严谨,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只是以声音大造势取胜。
当种种声音来袭时,你可曾想到,它不过是一档综艺类的说话节目。
而这档节目,虽然被吐槽各种无下限,但当它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给大家传递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就拿每期《奇葩说》双方辩友结束辩论后,两方团长——蔡康永和高晓松,均会站在各自的立场对整场比赛给出最中立的意见和看法。有一些是两方辩手没有涉及到的,有一些则是升华后的结晶。
这让我想到在台湾一档节目《大学生了没》,一个以大学生讨论时下年轻人不一样思想观念的节目。和《奇葩说》相同的是,同样是一群年轻人,同样探讨的是年轻人想知道的话题,可不同的是,《奇葩说》带来的却是更刺激的口舌较量和更精彩的思想碰撞。
蔡康永表示,过去的语言类节目走向衰落,原因是开始陷入“形式感”,而观众看重的是讲的是否高明、新鲜。《奇葩说》没有让选手去说自己悲惨的故事,选手行不行,只跟他们说的好不好有关。
《奇葩说》的走红,幕后功臣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23岁的90后。从节目流程设置到辩题选择,都顺应着大多数年轻人口味,因为真实,所以大家喜欢,因为有诚意,所以大家觉得亲切。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辩手们在里面唱跳自如,免去了复杂的节目要求,真实地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
很难得有一档节目是从观众心理出发,虽然是一群奇葩在说,但那仿佛说的你就是你自己,虽然有时无下限,但那就是你心里不敢或从未表达的真实情感。
当你有一天被《奇葩说》的观点击中时,你是否敢站出来对那些曾经骂你是奇葩的人说:“对啊,我就是奇葩!”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