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电影告诉你毕业季该怎么折腾

2014-07-08 09:17:31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帼杰

   

  “毕业季”这个词真正流行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不知何时起,“毕业”这件事从典礼、证书、集体照这几样一天之内就可以走完的流程,变成了离别前教学楼上垂下的条幅宣言,绞尽脑汁的非主流毕业留念,各个学校院系间攀比着的教授赠言——一个人生节点,被延展成躁动又忧伤的片断,抻长了时间,放大了眷恋。燥热的七月配着青春的张扬与激情,成为那些尚未真正弄懂离愁别绪便要匆匆离开校园的年轻人的专属季节。

  把“毕业”折腾成“毕业季”,无非是对青春的恋恋不舍。告别那段完整熟悉的时光,面对接下来未知的人生,总不免会伤感惶恐,于是恨不得这段日子长些,再长些,怕青春在这里就要散场。

  青春从来都是相似的,不管几零后,长大的过程没太多不同,所以用不着绞尽脑汁想辙想创意,那些故事与情感早镌刻在光影中。且看电影里似曾相识的青春,告诉你毕业季该怎么折腾。

  “爱要大声说出来”

  成绩是毕业的关键,但绝不是毕业季的关键,青春的日子终于没了课业和考试,剩下的头等大事当然是谈情说爱!

  我们就从《校花我爱你》说起吧。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身边都会有那么个“怪胎”,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中规中矩得让人生厌,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丹尼斯就是这样一个招人烦的模范生,然而他最拉仇恨的事,是在毕业典礼上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向心目中女神——身为啦啦队长的校花贝丝·库柏表白。整部影片就从“表白之后”展开。

  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质量普通的美国青春爱情喜剧,尽管执导它的是《小鬼当家》和《哈利·波特》前两集的著名导演克里斯·哥伦布。一向十分擅长驾驭那些古灵精怪天才儿童的哥伦布,在这部电影里对青春期的表现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情节平庸、笑点烂俗、角色符号化都是让人拿来指点的诟病。

  然而抛开道德审判和艺术性,影片对懵懂青春期的写照是夸张却真实的。无知的自卑和盲目的自信,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荷尔蒙,青春问题不过是这些在作祟。影片混乱的像个用上了所有调料的巨型比萨,荤的、素的、咸的、辣的一应俱全,但是青春的原貌,可不就是如此么。即便这样被染得不成调子、口味混杂,年轻时的爱情也是最纯粹无功利的——它简单到只要有荷尔蒙就够了。人生苦短,不在这样一个最好的年华做一次最“二”的告白争一份最干净的爱情,更待何时!

  相较于美国青春片中到处充斥着无处发泄的荷尔蒙,国产青春片显得含蓄得多。《青春派》里,同样是高中毕业的居然用泰戈尔诗句告白,比丹尼斯一句直白的“我爱你”更适合文艺范儿同学,以及感情内敛的国人。

  影片更接地气的背景设置,让人亲切回到了高三那年的苦逼生活,“高考”这个神级战斗轻松灭掉那些刚萌生的小情小爱,也让所有情绪宣泄有了夸张的可能。在这种西方青少年难以感同身受的生存压力下,我们的青春、年少时的友谊、爱恨交织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被挤压的形态,这生活中的“变态”偏偏成就了艺术的独特,让影片在青春喜剧之外多了一层严肃的忧患气质。于是“告白”在这里也就不会是单纯的荷尔蒙释放,它打破了“沉默是美德”,想说的可不仅仅是爱情。

  “谈谈情,跳跳舞”

  国内没有毕业舞会的传统,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不仅毕业季少了份色彩,也让华语片在青春歌舞类型上几乎没有施展之地。而美国毕业舞会的传统自然成就了这类电影,《歌舞青春:毕业季》就位列其中。

  该片导演肯尼·奥特加在年轻时做过另一部经典青春片《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导演助理,后来,他成为电视制作全能手,再后来,顺其自然地就导了这部迪斯尼频道的自制电影。影片一炮而红,掀起歌舞青春片热潮,捧出扎克·埃夫隆,也成就了一对荧屏内外的金童玉女。

  客观地说,作为《歌舞青春》系列的第三部《毕业季》,尽管有个毕业舞会摆在那儿,歌舞部分却不如第一部出彩——这是系列电影难以避免的趋势,同类型的《舞出我人生》也只能靠不断加入新舞蹈元素来减缓观众的审美疲劳。主题上,系列三部曲无非讲了“自我发现与认可”、“友谊与信任”、“爱与选择”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一系列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在于其坚持甚至是刻意表达了青春的真诚与明朗。

  影片中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有着各种小缺陷、制造各种小麻烦的同龄人,犹如身边的你我他;也没有真正天塌地陷的困境,那些看起来严重的不得了的阻力只会让过来人会心一笑,这部电影也因此显得特别积极、阳光。青春,洋溢在劲歌热舞中,连小烦恼都变得那么美好,成为让人不愿翻过的篇章。

  当然,现实永远不会像故事那般完美,比如影片两位年轻主角扎克·埃夫隆和瓦妮莎·哈金斯,因此片相识相恋,携手五年,最后还是免不了分道扬镳。其实我们也并不能断定影片中的特洛伊和加百利拥有各自的大学生活后,是否能风雨无阻永远在一起,但是曾拥有这样一段用歌舞和光影承载的如梦年华,这样一段倾心投入和认真选择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呢?[NextPage]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生就是在路上,年轻的特权则是:你可以试试每一条不同的岔路。

  《荒野生存》是个沉重的哲学话题。时至今日,克里斯托弗的极端理想主义也依旧引发着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争吵。在这个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真实事件里,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毕业生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离家出走,抛开世俗物质枷锁,几乎身无一物地去往美国阿拉斯加不毛之地独自生存,最终因为饥饿和误食毒草孤独地死在荒原上。

  迷茫混沌的活着,还是清醒自由的死去?就算是西恩·潘,也无法只从乔恩·科莱考尔的原著或者那些与克里斯托弗有过几面之缘人们的口中百,分百了解这位理想主义践行者的真实想法。有人认为他最后写下的“幸福唯有分享”是悔悟,但谁能确定那不是“朝闻道,夕可死”的解脱?

  这是一场最彻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归途,不可效仿,但当深思。不是每个人都要用生命这样大的代价去寻找真理,可是在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路口——毕业在即,也是时候踏出双脚,或者让心上路,开始丈量和坚定要走的旅程。

  相比之下,逃课这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不那么沉重了,虽然听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春天不是读书天》虽然讲的是三个中学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逃课玩转芝加哥的故事,但不会有人把这部八十年代的经典喜剧当作“学习无用”的宣传。影片无比轻松、幽默、笑料百出地只讲了一件事——“莫要负了好时光”。

  怎么定义“好时光”呢?“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和“知了声声叫着夏天”的懒散都算,在西方价值观里,跟随内心的便是好的。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这“不负春光”的逃课之旅不仅没受到什么卫道士的谴责,反而在当时引起共鸣。教条死板的教育制度被拿来不轻不重地调侃了一下,不伤大雅。虽然影片多少有点“享乐主义”的影子,但青春年少,皆可被原谅。

  本片的导演约翰·休斯是好莱坞青春片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拍这部影片的时候,《歌舞青春》的导演肯尼·奥特加在给他当助理,后来克里斯·哥伦布则导演了他所编剧的《小鬼当家》系列。在这位英年早逝的好莱坞导演所有影片里,永远看不到尔虞我诈等成人世界的烦恼,他似乎一直在用儿童的双眼看这个世界,用一颗狡黠又纯真的心去思考,但影片绝不显低龄幼稚,相反在包袱里和细节处,都显出那些成年人丧失了的智慧。

  “念首诗,或者唱支歌”

  诗和音乐,是最贴近灵魂的声音,致敬带我们去聆听它们的船长!

  如果给电影中的经典镜头排序,那么《死亡诗社》里孩子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挥别基汀老师的那一幕一定被纳入史册。有人在这里看到了自由意志,有人看到了反抗精神,还有卫道者们坚持这是误入歧途——这正是对诗的最高赞美。

  在威尔顿预科学院这座从校长到老师天天盯着升学率的学校里,男孩们遇到了他们的“船长”。新来的文学老师基汀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和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最终惹毛了校长,在学生尼尔用自杀做出自由抗争之后,基汀被赶出学校。这是个充满诗意的悲剧结尾,但希望并不是只有皆大欢喜才能给予,绝境处的一丝亮光往往更有力量。无论如何,自由意志的种子已经埋下,有诗歌存在的一天,就不会磨灭。

  在这里,价值观并不是该被讨论的事情。基汀老师从来没有说该去过怎样的生活,他只告诉我们该去怎样思考和选择。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循规蹈矩、入世为安,在合理的规矩下为自己寻一份安适或者成就,但这样的选择应该是自由思考产生的,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套上模式的枷锁。

  《死亡诗社》里学生们将死板的教科书页撕成碎片,并不是教我们不读书,而是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带上脑子和灵魂。

  浪漫得有些不靠谱的法国人其实是很会拍心灵鸡汤的,近有好评一片的《触不可及》,更早些的《天使艾米莉》,还有这部经典的《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有着异曲同工的故事和主题,却远没有那么沉重晦暗,也不像好莱坞青春片那样明媚到有些刺眼。

  在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问题学生们也像一潭死水,被严酷的半军事化管理剥夺了关于爱、信任、尊重、理想这些美好的一切。落魄音乐家马修来到这里成为学监,他并不从一开始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生活的窘迫和梦想的远离一样让他疲惫不堪,然而音乐和与生俱来的宽容善良,最终让他完成了与学生们的彼此拯救。

  虽然最后马修同基汀一样,不得不离开了学校,但法国人用倒叙的手法给出了一个更为明朗的结局。相比犀利如刀的诗歌,音乐的力量要温柔些,不过丝毫不弱,如刀般的净化和如水般的涤荡,是两种靠近灵魂的力量。人们能在自己的少年时期遇到一位灵魂导师,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如果你在毕业之前遇到了,要记得感恩。

  毕业,青春不散场

  以中外影史上青春片数量之多,能够告诉我们的在毕业时该去做的事实在数不胜数,比如你还可以效仿《坏孩子的天空》和《阳光灿烂的日子》,趁青春去撒点野;抑或是拿起DV谱首曲子,等将来有一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回忆《同桌的你》。

  就算把毕业季再延长个把时日,也总有些事来不及做完,但是,无须遗憾。毕业不是一道门槛,一转身便关住你青春所有的风景。它该像《暮光之城》里杰西卡在毕业演讲中说的那样——“现在不是作出艰难而仓促的决定的时候,现在是犯错的时候。登上错误的列车,困在某处;坠入爱河,一次又一次;去学哲学吧,因为学哲学绝对没前途!改变决定,再一次反悔,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无论是迈向更高的学府还是走入社会,青春都不该随着毕业完结,那些被光影记录下来、保留在胶片里的热情和感动,更应该被延续在整个生命中。或许用一辈子的时间,谈一场《两小无猜》的恋爱;老了的时候重拾梦想,《飞屋环游》全世界;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列一张《遗愿清单》——只要愿意,跨过毕业季,青春还是可以不散场

  (实习编辑:邢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